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国家社科基金申报

国社科评审专家:在开始设计标书之前须先答好这九问

本文来源:哈理工学工


作者简介: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特邀专家,江苏省某高校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一年一度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又开始了,这是一个收获的时刻,也是一个煎熬的时刻,它是对我们每一位学者、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学术部门进入国家队的学术功力、学术耐力和学术抱负的一次检阅和检验,更是一次自我提升、自我鞭策的机会。

因为它是我们关于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捕捉、判断和反映能力的体现,是学术研究的规划、设计和组织能力的体现,是自己学术积累的反思,因而是对自己学术功力的一次检阅,它遵循的逻辑是:“‘挺好’不够,‘很好’也不够,‘最好’才是最后的王者”;


因为它是我们学术研究尤其是学术规划、学术设计、学术表达能力的敏锐、严谨和夺人冲击力的体现,因而是对学术耐力的检验,它遵循的逻辑是:“一个失误就是一切失误”,“不完美就失败”,“不夺人便失己”;


因为它是我们跻身“国家队”的一种承诺,也是对我们成为“国家队”的一种承认,有志于申报、有能力申报、申报成功,是对我们学术抱负、学术能力和学者身份的一种承认,它遵循的逻辑是:“获得不一定被承认,但不获得将可能不被承认”。


我们必须为对学术抱负的承诺和成为“国家队”学者身份的承认而努力!

1


国家项目的申请,既要在追踪前沿、驾驭全局等学术素质方面做“大家闺秀”,视野广阔,气势宏大,功力深厚;又要在话题、问题、主题、标题等学术设计方面做“小家碧玉”。一个好的标书,既是一幅泼墨画,大写意,气势恢弘;又是一幅工笔画,一丝不苟,笔笔生辉。整体素质与气质特征,好似一个江南园林:宽可跑马,密难藏针。


国家基金标书的设计,不仅将我们锻炼成一名国家队的学问人,也将我们修炼成具有生生不息的学术成长、学术发展能力的设计师。任何对它望洋兴叹、画梅止渴和“酸葡萄心态”都意味着学术上的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和阿Q遗风。


千言万语一句话:丢掉幻想,追求梦想,在屡败屡战中走向成长,走向成功!

2


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选题,具体地说,如何过好“话题—问题—主题—标题”的“四题”关。鉴于以前大家对选题早有考虑,在开始设计标书之前或“前标书”阶段,请各位学者追问和研讨以下几个问题:


1、我的选题到底处于哪个阶段?“话题”只是论域,可能流于“大题小做”;“问题”是兴奋点,是复数,可能流于孤芳自赏或自我诱惑;主题是聚力点,是单数,是解决问题的“阿基米德点”,保证“小题大做”;而“标题”则是准确而简洁的主题的夺人呈现,是集全部功力于一言的奢侈品橱窗中让人流连回眸的模特;


2、我的选题的前沿性在哪里?将可能为推进学术进展做出何种独特贡献?


3、我的选题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将做出何种贡献?在许多学者都可能聚力这一重大需求的背景下,我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如何用学术资源和学术智慧,为国家重大需求做出“学术贡献”?


4、我对选题设计的整体规划是什么?能否“胸有成竹”地在大脑中一刹那整体性地呈现并仔细的反思玩味?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是否是真问题?设计之后,你自己是否愿意回味它,不时拿出来品尝它?


5、我的选题有何诱惑力?我的设计有何让人难以逃脱但又“一目了然”而无需花费太多时间阅读的“魅惑”?选题和设计能否激奋自己,能否诱惑自己,能否让自己产生一种持久的学术兴奋和不顾一切地探寻的学术冲动?


6、如果陈列8份同类选题的高质量标书,“你死我活”,让自己胜出的三大理由是什么?


7、我的设计是否完美?自己设计包括语文表达和文本编辑的三个缺陷是什么?


8、找到选题、确定标题、完成设计后自己的感觉是什么?累、苦、成就感、兴奋感,还是其他?是否有“死去活来”的涅磐感受?


9、我用了多长时间寻找和确定选题?用了多长时间从话题中提炼出标题?用了多长时间设计标书?用了多长时间修改标书?一份好的标书,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全力以赴的思考、设计和打磨,否则,不是天才,便是撞大运。


3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国际最新科学成果。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以很多年的努力,做出一个重大发现:中国“龟兔赛跑”的古老故事是真的。他们发现,一些善行的动物如兔子、虎狼等一辈子走的路程的长度,远不如乌龟、大象等慢行动物。秘密在于:坚持与积累。不积跬步,难以致千里;功亏一篑,功成一篑,成也一篑,败也一篑,全在功力与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