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国家社科基金申报

5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的立项经验分享

本文源:湖北某高校科技处


编者按:国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从前期积累到选题凝练,从文献梳理到框架设置,从文本撰写到规范修改,每一步都需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努力与付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9年度学校共获批5项国社科基金项目,分别是:文传学院姜教授的《国际传播视野下中国电影抗战记忆研究》(19BXW041)、体育学院张教授的《文化创新视域下我国民俗体育的空间格局演化与重构研究》(19BTY116),文传学院刘教授的《出土文献与宋玉赋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王博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资环学院朱博士的《旅游现象的哲学生存论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现将五位获批者在交流会上无私分享的申报经验或体会集萃推出,供学习、参考。




千锤百炼,铁杵成针:课题文本撰写的经验与教训

2019年度国社科年度项目获批者:姜教授

我的国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书前后打磨了两年,在2019年成功立项。现结合申报书的撰写和修改过程,就感触最深的几点谈谈,与大家共勉。

一、选题精当,指向明确。

之所以用“精当”,而不是“恰当”,是因为前者比后者要求更高,它不仅包括选题范围恰当,能体现申报者的比较优势,即所谓的量力而行和量体裁衣;而且还包括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问题意识,且指向明确、表述精炼。

我的论文题目先后修改了五次:中日电影战争记忆研究→比较视野下中日电影战争记忆研究→中国电影抗战记忆研究→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电影抗战记忆研究→国际传播视野下中国电影抗战记忆研究。从选题变化的轨迹不难看出,围绕中国电影的抗战记忆这一中心议题,选题的范围越来越窄,问题指向越来越明确,而且“国际传播”这一研究视角也与当前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竞争以及“讲好中国抗战故事”等主流话语相契合,应该说这个题目是反复斟酌与多次打磨后的结果。

二、重视“帽子”,字斟句酌。

在整个申报书文本中,引言(“帽子”)虽然仅300来字,却消耗了我相当的精力,可谓绞尽脑汁,字斟句酌。引言部分相当于新闻稿中的导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很多人尤其是初次申报者往往忽略了它。为了一句话和一个词我不仅彻夜难眠,而且还向多位专家请教。

三、文献梳理,全面规范。

    文献综述即研究现状,其作用在于建构本课题的研究起点,凸显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或研究空间,乃至于研究的创新点,所以必须要对中外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切不可仅仅关注国内研究成果,而忽视国外的研究成果。其次,要注重引注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近1-3年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证明申报者对该问题的持续关注和与时俱进。再次,要条分缕析,将相关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层次分别梳理和陈述,既可按照国内外研究现状分两方面梳理,其中每一方面再嵌入相关议题;也可以按照研究问题或议题进行分层梳理,在每个议题下兼顾国内外的成果。我个人更习惯于后者。最后,书写要规范。对于这一点很多人会忽视,尤其是未经过专业的学术训练的老师,更会忽略这个问题。如英文人名或者文献一般用Times New Roman体等。虽然这只是个形式上的问题,但同样可以反映出申报者的学术基础和专业素养。

四、思路清晰,方法得当。

很多申报者在写研究内容或研究框架时,也许大脑中尚未完全成形,所以研究思路不够清晰。我个人建议除了条分缕析、言简意赅地阐述主要研究内容外,最好画个思路导图,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通过导图展示出来,一目了然。对于这一点,理工科申报者较文科的申报者做得更好,后者更习惯于用文字来表达和阐释,对思路导图的运用相对较弱。

所谓方法得当,不仅指方法与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相一致,而且还指表述得当和规范。例如,许多研究者将“文献研究法”作为一种方法,严格来说,查阅和收集文献不是一种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等等是常用的方法。

最后,结合我个人的经验和教训,还想强调两点:第一,申报者必须对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创新点等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清晰的思路;也只有这样,才会理性地审视和判断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们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理性地进行修改和不修改,这一点尤其重要,否则有可能越改越乱。第二,要有不懈“上”问的勇气,即坚持向多位专家、学者请教,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的申报文本先后给十多位专家和学者看过,他们从选题到论证再到参考文献、团队组合、前期成果乃至于语言表达、标点符号等等,都给我提出过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令我感佩一生。应该说,国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书的修改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学术兴趣,而且磨炼了我的学术意志。

最后特别提到的是,学校科研处领导也给予莫大的关心和支持,不仅严格把握时间节点,不断督促,而且多次联系和组织专家审阅文本,及时传达审阅意见。工作细致到位,可谓无微不至,在此表达由衷的感谢。

 

 

国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贵在坚持

2019年度国社科年度项目获批者:张教授

作为一名人文社科教师,总要为申报国社科基金项目做出不懈努力。作为2019年度国社科年度项目获批者,有四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领导重视是保障。

学校层面:科技处在每次申报前都会及时通知各二级学院,通报申报的时间截点,督促各二级学院科研骨干及时申报。同时,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申报文本反复进行指导,帮助提升文本质量。同时,科技处积极与财务处沟通,减少科研报销的实际难题,解决了老师立项后进行科研财务报销的后顾之忧,老师申报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学院层面:一方面,学院分管领导对科研骨干重点关注,尤其是教授博士,每年下达申报任务,并督促完成。另一方面,体育学院制定了一整套的科研奖励措施,极大鼓舞了老师们的申报热情。

二、选题新颖是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文化创新、文化自信。我的选题就是围绕民俗体育的空间格局(生存环境)进行研究,既具有新颖性,又彰显了时代性。同时,我的课题研究采用跨学科形式进行研究,民俗体育文化属于人类学和民族学相关知识体系,而空间格局(文化空间)属于生态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体系,通过跨文化研究,将人类学、民族学与生态学、社会学有机地结合进行研究,符合当前人文社科研究要求和潮流。

三、交流碰撞促思考。

2009年,我与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原任教授进行交流时,因为我当时的研究对象是汉水流域民间传统体育,他建议我围绕民俗体育进行选题,可能会更新颖一些。基于此,我申报了2010年教育部项目,成功立项。

2018年,在与武汉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王教授交流中,谈论到民俗体育国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事宜,王教授建议从文化空间的角度研究较好,因为目前传统文化的研究热点就是文化空间。我以《文化创新视域下我国民俗体育的空间格局演化与重构研究》为题进行申报,于2019年6月成功获批。

四、持续研究积成果。

2009-2018年,本人连续在民俗体育领域进行申报各类项目,成功申报教育部课题1项,教育厅项目1项,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项目3项,校内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开放研究项目1项,湖北文理学院学科开放基金项目2项;共发表民俗体育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期中体育类核心期刊5篇,C刊3篇,出版专著2部,荣获襄阳市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正是有了这些厚实的积累,才促成了我的国社科基金项目的成功获批。

以上是本人申报国社科年度项目的些许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走过的科研道路与经验简说

      2019年国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获批者:刘教授

我是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宋玉研究的,现在算起来已有20年出头了。在20年宋玉研究的道路上,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获得了一些经验。兹将我的体会总结出几条要点,与致力于科研的朋友们共勉。

一、选择长线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做好阶段性研究的规划,特别是起步阶段的规划。切记科研工作不能零敲碎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像搞职称科研那样,只为了凑足自己的评审条件,这是有志于搞好科研者的大忌。我个人在科研起步时就走过这样的弯路,大学时期和毕业初期研究文字学、古代汉语,后来改教古代文学才开始关注文学,起初没有固定的选题,发现李白的某些问题可写,写过《蜀道难》研究,发现白居易有研究的空间,写过《长恨歌》研究,还追随出版潮流编写过内容毫不相关的书,40多岁了才选定了宋玉研究的长线的稳定的科研方向。

二、做好资料搜集与积累,特别是要尽全力发现新资料。要持之以恒,要坚持不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要建立自己的资料库。有了资料储备,才会有科研的保障,才会推出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我个人在出版了第一部宋玉研究专著《宋玉辞赋考论》后,就将我搜辑的研究资料整理出版了,即《宋玉研究资料类编》一书。如果没有这些资料或资料不完整,就失去了研究的前提与支撑,那么就不会取得研究的成功。

三、了解学术历史,把握学术动态,追踪学术前沿,在创新上做文章。这是学术研究的又一个前提条件,缺少这个前提,就没有开阔完整的学术视野,只能坐井观天,或者盲人摸象似地使研究留于片面的认知。所以要做一个合格的研究者,一定要了解你所研究的问题的历史、现状与走向,有了资料储备的基础,有了开阔的学术视野,有了学术动态的把握,研究才会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学术预期。我的专著《宋玉批评史论稿》,就是出于这种学术思考撰写的

四、创立自己的研究体系,围绕中心课题向四面拓展,形成自己的选题区间或曰选题网络。科学研究必须建立体系意识,这个体系既要有从基础研究到前沿研究由低到高的层级设计,又要有从研究中心到研究外围从点到面的全局考量,只有这样在研究方向确定以后,研究才能科学有序地展开,在总选题之下设计出若干个子选题,在子选题下规划出若干个具体的研究题目,就像一部著作有著作名称,有章,有节一样。我的即将出版的《宋玉赋地理、宋玉遗迹传说田野调查与研究》,就是在这种体系意识下展开调查与写作的。

五、在确立大方向的体系理念基础上设计具体选题,具体选题要突出前沿意识,要体现问题意识,要追求创新意识。这是出于在一个子选题范围内设计具体章节(或具体论文)的思考,如我的后期资助项目《出土文献与宋玉赋研究》就体现了这种思考,选题确定后,要全面研读出土文献资料,根据出土文献提供的可资运用的材料,设计每章的研究路向,每节的具体课题。然而注意切不可主题先行,根据自己要论证的观点去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资料,且置其他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材料于不顾;反之则要在资料的研究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确立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研究才是客观的,才是有说服力的。

六、在掌握传统方法的前提下,要努力学习新的研究方法。但无论使用什么论证方法,都要坚持理论论据与事物论据并重,而关键的关键是要用客观实证说话,即坚持无证不立的学术规范。对客观实证且不可断章取义,亦不可曲解臆说,更不可蓄意回避,即要坚持客观,避免主观,实事求是。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立得住,才扎实,才令人信服。

 

做一个执着的学术追梦人

2019年度国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获批者:王博士

继先后拿下教育厅青年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之后,在今年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成功申报到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回首自己在学术领域艰难跋涉的岁月,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分享与大家共勉。

一、多读书、勤练笔。

申报项目,尤其是申报高层次项目绝不能凭一时的激情与冲动,而是长期积累知识和探索学术的结果。下面,我谈谈如何长期通过读书积累知识和坚持从事科学研究取得科研成果。

第一,读书积累知识。如何读书积累知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是多读。多读,既要多读自己要研究的课题的书,还要读与此相关的书。二是多思。读书思考什么,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书和论文的结构。这是我们申报课题设计提纲所必须的。第二、找出书和论文的创新点。这些创新点就是我们完成课题需要继承的内容。第三、发现问题。从事科研,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发现的问题就是你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科研的创新点也来自于对发现问题的解决。

第二,科研训练和提升能力。科研能力是在长期的科学研究训练中培养起来的。大家只有坚持不懈的从事研究,科研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有了科研能力,申报课题就有了优势。训练科研能力必须多写,多练笔。写读书心得体会、写小论文,写申报书,讲课后对一些问题新的思考等等,只有多练笔,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将我们的思想、研究的创新点准确而又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有目标、有规划。

申报课题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长期的积淀与积累,更需要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我一直都非常关注。2016年博士毕业回校工作后,我继续追踪关注与我的博士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研究》相关的理论界最新研究动态,并就当时论文写作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和博士论文答辩时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继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完善。在这三年里我会及时将最新的思想、专业前沿的研究成果融入论文,做到与时俱进。可以说三年前我已将目标瞄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申报,而不是2018才开始或是2019年才仓促准备。所以无论最后申报结果如何,我心境坦然,因为我已经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至少文本是经过多次的修改、完善,及时补充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新增加一章的内容。因此,我对文本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信心的。

此外,学院和科技处有详细的时间安排与流程,每一个时间节点应该进展到什么程度,都会要求上交文本或申报书确认,并找专业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专业性的意见,他们细致的工作也是对我申报工作的督促,迫使我加倍努力的跟上节奏,不断提高文本的质量。

三、有韧性、有方法。

学术追寻的过程虽然较为艰辛,但如果有科学的方法就会让我们事半功倍。首先就是资料搜集环节。如何从当前庞大的资料中找寻自己需要的材料,去粗取精是首先环节。第二就是问题意识。如何从现实中、从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中发现问题是重要环节。第三就是在上述基础上明确选题。对于人文社科,我建议研究点应该较为集中,这样对一个问题自己长期思考,更容易有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的观点,并且还有利于积累前期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申报增加砝码。我现在的研究基本都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发得文章、申报的课题基本也是这方面的,这就增加了我课题申报成功的砝码。第四就是课题论证,如何在论证中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将自己的特色、与众不同展现出来是核心。最后就是队伍组建。

 

国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的两点体会

2019年度国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获批者:朱博士

国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是以已基本完成的成果作为基础来申报的,因此成果本身的质量很重要。我是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申报的2019年度后期资助项目,题目略有改动,内容按照要求增加了30%。主要体会有二:

一、持续开展研究。

研究成果最好具有基础性、学术性、创新性。如果以博士论文为基础,从时间上看要用至少3年以上时间打磨、完善。我则用了4年多的时间,不断增加新观点、新案例、新内容。

紧紧抓住博士论文研究领域进行深化拓展。博士论文选题经过诸多专家把关,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因此沿着已奠定的基础继续走下去比另辟蹊径相对要好,也更容易取得新成果。我这几年是将旅游哲学结合国家时政热点和地方发展需要拓展到伦理型旅发展模式、旅游消费主义、乡村旅游等领域,自觉的从旅游哲学的视角的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申报书很重要。

因为后期资助多是专著,如何能够尽快吸引评审专家注意呢?我个人认为,申报文本是一个索引性的导读,要通过申报书简明扼要的告诉专家你的成果最精彩的地方何在。

其一,学科归属要选好,建议综合考虑已有成果与学科门类的契合度,正确做出选择。以我的成果为例,可以从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和哲学三个学科入手,但是最终选择了“哲学其他学科”,应为这个选择更能涵盖我的成果。

其二,申报成果介绍一定要按照要求条理化进行填报,4500字以内介绍清楚,做到简洁、明白、亮点突出、信息量大。

其三,修改说明要写的简洁准确,便于评审专家比较、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