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文章五境界

 

                                  周溯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朋友们:

    我讲的题目是:文章五境界。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文章五境界的含义;第二部分讲怎样才能提高文章境界;第三部分讲文章境界不高的表现及原因;第四部分呼唤好文章。

    首先讲第一部分,文章五境界的含义。

    大凡搞文字工作、从事写作的人,无不喜欢好文章,也无不希望自己能写出好文章。那些在青史上留名的人,诸如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等等,身前身后也是以好文章、好论著、好作品而传世的。现实社会中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受人敬重羡慕。古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言就是为社会贡献好文章。现在,我国有6000多种报纸,10000多种杂志,几千种内部报刊,500多家出版社,还有网络上无数的博客、播客,可以说是文章铺天盖地,目不暇接。那么,怎样才算好文章呢?怎样才能写好文章呢?这是自古至今人们千万次思考、反复探讨的问题。而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100个人有100个答案,就像100个观众有100个哈默雷特一样。我从事编辑工作20多年,修改过数以千计的文章,自己写作了30多年,发表过数量不算少的文章,出版过一些书,包括大部头的书,我也经常思考这两个问题。近些年来我通览了自古至今关于文论方面的数百篇代表作,以及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熙载的《艺概》,郭绍虞主编的一套《中国历代文论选》,厚厚四大本,以及中外名人的写作经验谈, 结合自己的编写体会,提出了“文章五境界”的命题,作为一家之言参与讨论。

    “文章五境界”写好后,首先经社领导批准,发在求是杂志“编务参考”上,接着被求是杂志红旗文稿刊发,此后连续被十几家报刊杂志转发,十几家网站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播诵,《新华文摘》也全文转载了,几家报刊上还发表了评论文章,网上也有不少贴子,我还收到许多来信和电话,发现大家对“文章五境界”的命题是认可的。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思路。

    清代学者王国维,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成就卓越,他有一部名著叫《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这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取自宋代词人晏殊写的《蝶恋花》词中的两句,比喻登高望远,了解了某一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概貌,确立了自己的长远目标,瞰察了路径。这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取自宋代诗人柳永写的《蝶恋花》词中的两句,比喻为实现理想而埋头苦干,呕心沥血,虽然累瘦了,人很疲惫,也毫无怨言,不达目的不罢休。这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引自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青玉案•元夕》词中的三句,比喻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清苦,平常不出头露面,最后获得了成就。“灯火阑珊”指灯火寥落,快要散场,象征最后的时刻。王国维借用古诗词,提出三境界说,是一个创新,因比喻贴切,切中肯綮,而成为经典之论。那么,依此引申,作为学问载体的文章(包括部分文学作品),是否也有境界之别呢?在我看来,亦可大致分为五重境界。

    第一境界,准确明白。把要说的事、要讲的理,说准确、讲明白,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语言通畅,让读者一看就懂,尽量避免出现字词孤僻而难认、句子太长而难读、语意杂糅而难懂的现象。准确明白是文章的基本境界,也是起码要求。就拿人们常见的新闻报道来说,更应如此。一则新闻必须有“五个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这五个词在英文中都是以W开头的,即When,Where,Who,What,Why)如果五个W不准确明白,传达的信息有误差,社会反响便会大相径庭。前年北京电视台发生的“纸包子”新闻事件,轰动一时,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现在有些论文难读、难懂,特别是有些博士论文连教授、博导都看不懂。莫非思想太深奥?不一定,往往是表达没有到位。有的是故意写得晦涩难懂,以显示有学问。西汉有个文学家叫扬雄的人,他的文章大多难懂,人们说他“以艰深文浅陋”。文,就是掩饰,以表面的艰深掩盖实质的浅陋。这种作法令人生厌。常言道,真理是朴素的,“是真佛只说家常话”。即使是深奥的思想,也可以深入浅出,于浅中见深,平中见奇。据统计,《毛泽东选集》四卷只用2994个常用汉字,不到3000字,而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思想却表述得明白易懂。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也只用4800多个常用汉字,不到5000字,却写得曲折幽深、瑰丽多采、魅力无穷。语言的明确源于思想的明确,思想的明确必然要求表达的明确。那种认为文章越难懂,说明越深奥、越有学问的看法是片面的。高尔基说得对:“世界上没有不能用简单明了的话语来表达的事物。”问题在于作者是否有这样的追求,是否肯下功夫。当然,那些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论著除外,例如考古学、古文献、经济学原理、黑格尔哲学,等等。

    现实生活中,有些标语乱简化,造成歧义、误解、笑话的,常有所见。例如,1995年我应邀到某市采访调研,看见村头墙上有这样的标语:“致富光荣,贫穷可耻。”我当即同身边的宣传部长讲,这样说太笼统。致富要讲途径,是勤劳致富、科学致富,还是歪门斜道致富?贫穷,要看原因,是自然条件差,天灾人祸,是身有残疾、患有重病,缺乏劳力技术而贫穷,还是由于懒惰而贫穷。要区分清楚,建议改为:因勤劳致富光荣,因懒惰贫穷可耻。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

    据说某某市某某监狱,贴着大幅标语:“人民罪犯人民爱,人民罪犯爱人民”。这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表达太不准确了。我想其本意是:政府和人民关心罪犯,不因他们犯罪了而嫌弃他们,把他们一棍子打死,而是希望他们改造好;罪犯们则感谢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的宽大关爱,愿意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将功补过。但是不能为了对仗而简单化,把意思搞拧了。

    据说某某市某某新区,提倡垃圾分类堆放,便于科学处理,号召大家自觉做好,写有标语: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又成笑语了,把人当垃圾来分类,应该改为: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有时在关键地方错一个字,会出重大政治错误。例如,1984年,中日友好出现热潮时,当时党的领导人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中日友好,相互信赖”。红旗杂志刊登一篇文章引用这八个字时,虽然经过了编辑、校对多道手续,出版时却变成了“中日友好,相互依赖”,信赖变成依赖,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中国不能接受,日本也不能接受。刚印出后,就被新华印刷厂的工人发现了,尚未送到邮局,否则,将在国内外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结果那一期红旗杂志,几百万份全部废掉,重印。为此,相关责任人都作了深刻检查,受了相应的处分。当时我已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了红旗杂志社,亲眼见到了这件事,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文章有各种体裁,有理论文章,新闻报导,文学作品,领导讲话,各类公文等等,各类公文中又分请示报告、会议通知、介绍信、证明信等等。虽然各自的要求不一样,但准确明白则是共同的。或许有人说,文学作品反对直白,要求含蓄。恩格斯就讲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观点愈隐蔽愈好。不错,但这只是就作品的主题思想而言,而在行文表述上还是要准确明白的。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诗,主旨朦胧,但是它文词清丽,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读者还是能读懂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达到心领神会。不像当代的某些朦胧诗,主题朦胧,词句也朦胧,让人看不懂。

    以上讲的是第一境界,准确明白。

    下面讲第二境界,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就是行文力避呆板、老套、概念化,要用鲜活动感的语言,不仅把事与理说得准确明白,而且绘声绘色,让人读起来有兴致,有美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文就是没有文采。生动形象就是有文采,讲究形象思维,善于比喻、用典,还有点浪漫、幽默。如李白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运用了浪漫夸张的手法,写得活灵活现,令人过目不忘。战国时的著名哲学、政论著作《荀子》,其中有《王制》篇,《王制》篇中有一段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指帝王,庶人指民众。帝王好比是船,民众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翻船。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因形象地揭示了君民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常被引用,提醒执政者居安思危,警钟常鸣。就拿写作讲,元代乔梦符提出“凤头、猪肚、豹尾”六字,“凤头”指开头要灵巧,“猪肚”指内容要丰富,“豹尾”指结尾要有力;明代谢榛主张“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是说开头要热闹,要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结尾有余韵,余音绕梁,令人回味。因比喻贴切,形象生动,而成为经典之论。广为流传的民歌、民谣、民谚,之所以家喻户晓,人们喜闻乐见,关键在其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首汉乐府民歌叫《上邪》,是一首经典爱情诗,写道:“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就是说,所有的高山变成了平地,江水干涸了,冬天打雷,夏天降雪,天与地合在一起,出现了这五种反常现象,才敢与君分手。一连五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爱情的忠贞执著,海誓山盟,无以复加。这比今天的少男少女写恋爱信,“啊,你是我的太阳!啊,你是我的月亮!”更有冲击力,更能打动人。在群众中有一些人会说俏皮话,会讲歇后语。俏皮话、歇后语就非常生动形象,无论是用来歌颂赞美,还是用来讽刺挖苦,都是很有力的。例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菜刀打豆腐——两面光”;“老鼠钻进了风箱——两头受气”;“坐飞机放编炮——响(想)得高”;等等。近几年来有人讲俏皮话讽刺某些改革不完善,说“房改是把你的口袋掏空,教改是逼二老发疯,医改是给你提前送终”; 5月13日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引用了一段民谣:“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跟你;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这些俏皮话、民谣显然夸大了消极面,但有部分事实,又生动形象,所以流传甚广。近几年来手机短信文化发展迅速,许多段子是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例如有一首短信以女性的口气写道:“如果我是狐狸,你是猎人,你追不追我?如果我是伤口,你是神经,你疼不疼我?如果我是大米你是老鼠,你爱不爱我?如果我是存款,你是卡,你取不取我?”结论当然是不言而喻了。

    以上讲的是第二境界,生动形象。

    下面讲第三境界,简洁凝练。

    简洁凝练就是用较少的文字说明较多的内容,用较短的篇幅讲清较复杂的事理,论题集中,不蔓不枝,篇无闲句,句无闲字,干净利索,像金刚石,体积小,密度大,硬度高。在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看来: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这就是说简洁是智慧的表现,冗长是肤浅的表现。恩格斯指出: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恩格斯的话大家都能赞同,因为都有这样的体会。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有古诗、格律诗、新诗,新诗以自由诗为标志。但大家公认,写得最好的诗还是唐诗,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现在流传较广、常被引用的仍以唐诗居多。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的诗。新诗引用较少。为什么出现这一多一少呢?原因之一就是唐诗简洁凝练,篇幅短小,好背好记。而新诗篇幅长,又不很整齐,难背难记。新诗中能流传的,也大多是短小的篇幅。近现代人写得较好的诗歌也是旧体。如毛泽东的几十首诗词,老帅叶剑英、陈毅的诗词就是例证。大汉奸汪精卫在青年时期却是个激进革命家,当年冒死刺杀清朝摄政王,被捕后关在北京监狱,他在狱中作诗:“慷慨歌燕市,豪情作楚囚,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因篇幅短小,脍炙人口,一时传为美谈。翻译过来的诗也是如此。如泰戈尔的《飞鸟集》,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广为流传。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出发时在河北易水河畔饮酒诀别,荆轲明白,他此行去杀秦王,是深入虎穴,败会被杀,成也会被杀,肯定是有去无回。他于是口占两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此诗仅两句,却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气氛、荆轲的前途与心情,苍凉悲壮,闻者落泪,因而千古流传。刘邦当上西汉开国皇帝后,衣锦还乡,在父老乡亲的欢呼簇拥下,击筑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只有三句诗,反映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和忧思,是志得意满又居安思危的代表作,也是典型的短篇之作。

    中国自古有“惜墨如金”之训,追求简洁凝练是历代文章名家的传统,“意则期多,字惟求少”,不繁冗,无疏漏,“文简而意周”。欧阳修名作《醉翁亭记》,开篇一句“环滁皆山也”,即是典范。广为流传的《古文观止》,收文222篇,无一不是咫幅容千里、尺水兴波澜的凝练之作。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文贵约而旨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这就是说,篇幅要节省而观点通达,言辞贵简练而意思明白。“辩士”即雄辩家、政治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搞政治、搞管理的人,党政干部、律师、经理,他们的文章和演讲应该开门见山、简明扼要、语意周全。“文人”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文章和演讲应该言辞不多而有文采。无论是“辩士之言要而达”,还是“文人之辞寡而章”,都有一个共同要求,那就是简洁凝练。

    例如,刘邦率军攻进汉中后,尽废秦朝苛法,只与民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两句话十个字,很好记。秦桧要杀岳飞,大将韩世忠不服,质问秦桧:岳飞何罪之有?秦桧答道:“莫须有!”就是不一定要有,无罪也可以杀。只用三个字就把韩世忠挡回去了。当然,这里不是说秦桧做得对,而是说他讲得简洁,同时暴露了他的专横残暴与阴险卑劣。还有《林海雪原》里写坐山雕,为筹备百鸡宴,下山前向众匪徒下令;“命令只有三个字:‘烧!杀!抢!’”何其简洁明了!也鲜活地刻画出了这帮匪徒的凶残。当年周恩来总理招待首次来华访问的尼克松总统,在宴会祝酒词中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两国政府二十多年没有来往”。一句“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概括了复杂的原因,又避免了美方的尴尬。何其高明又简练!还有2001年耶鲁大学校庆300周年时校长的讲话,不到一分钟,只用了161个字,却概述了耶鲁大学建校300年的成就。那是再简洁凝练不过了。他的讲演是:“今天,我们不要只说耶鲁的历史上出过五位美国总统,包括近几十年来接踵入主白宫的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也不要只说耶鲁是造就首席执行官最多的摇篮,我们更应该记住,耶鲁的毕业生有三位诺贝尔物理奖、五位诺贝尔化学奖、八位诺贝尔人文奖和八十位普利策新闻奖、奥斯卡电影奖、葛莱美音乐奖等奖项的获得者。耶鲁,我们的耶鲁,自始至终坚持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服务的理念!”一座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回顾自己三百年的辉煌,不到一分钟,寥寥百余字,简洁而又精纯,体现了高度的自信与自尊。当然,这里要指出的是,篇幅小的文句不一定简洁凝炼,但简洁凝炼的文句一般篇幅小;篇幅短的文句不一定记得住,但记得住的文句一定篇幅短。

    杰出的政论家、大学者梁启超认为:“大凡文章以说话少、含意多为最妙”,贵在“简洁”。他的文风是笔端常带感情、笔锋犀利、文采飞扬,又没有空话、套话、废话,成为一代宗师。鲁迅主张内容要实,架构要紧,文字要精。他在回答北斗杂志社记者提问谈创作经验时说,宁肯将写小说的材料压成缩写,也不可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惜字斋”,追求的就是简洁凝练。

    有人视简洁凝练为一种风格,其实更是一种功力。倘若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能力,就很难做到提纲挈领,高度概括,避免芜杂,一语破的。鲁迅晚年的杂文,大都千字左右一篇,短的仅几百字,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耐人回味,正是源自他文学家兼思想家的底气。成语、格言、警句是浓缩的精华,是简洁凝练的极品,若无深刻的识见,非经千淘万漉,是得不到的。

    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思想,不在于字数。伟大的著作并非都是长篇。《论语》只有15000多字,《孟子》只有35000来字,而《老子》(又叫《道德经》)不过5000言。显然,它们成为传世经典,是因其思想而非因其篇幅。传世名文多短篇。当然,长篇传世的也有,毕竟占少数。在传世的长篇中,人们能记住的也只是若干段落和一些精彩的句子。所以,既要能做长篇巨匠,更要能做短章圣手。也可以说,只有少数人适合写长篇,多数人应写短篇;少数内容适合写长篇,多数内容适合写短篇。尤其是现在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创造与增长越来越快,文字给人类带来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各种竞争对速度与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胜负,效率就是生命。因此,人们对短文的期待更为迫切。无论是大事情还是大道理,都应写得短些、实些、精些,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最精彩的内容,非长不可的著述也要力避冗章、冗句、冗字。德国大文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歌德,向人们提出忠告:“不要把时间、才力和劳动浪费在空洞、多余的语言上。”

    以上讲的是第三境界,简洁凝练。下面讲第四境界,质朴自然。

    质朴自然就是: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不佶屈聱牙,“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文从字顺,平淡清淳。如“满招损,谦受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老子《道德经》中说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能伏”;朱熹的《观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是,必须指出,质朴自然并非拒绝雕饰,而是雕饰之后又不露痕迹,是饱经历炼而臻于炉火纯青,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气呵成,自然天成,但一个“绿”字,却是改过十几遍的,先用“到”字,不满意,改用“满”字,仍不满意,改用“入”字,还不满意,再改用“过”字,仍不理想,最后才选用“绿”字,既是形容词,又可作动词,突出了春天的特点,最理想不过了,达到了《庄子》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境界,成为千古佳句。在现实中有少量的人出口成章,是脱口秀,文不加点。但这不能证明“质朴自然”可以不必修饰雕琢,而是那些出口成章的人已经下了很大功夫,有了丰厚的积蓄,掌握了圆熟的写作技巧,所以能达到少改或不改的地步。如曹丕逼弟弟曹植七步写出一首诗,曹植迅速哼出:“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无需修改的。但这种情况极少。

    质朴自然的句子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之涣的《登鹤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建国初期,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恋爱自由,有女士写道:“我没见过他,怎能爱他?我不爱他,怎能嫁给他?”短短四句话,把婚姻应该自主的原由讲得有理有据,质朴自然,令人悦服。那些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质朴自然的名言。例如鲁迅在《故乡》结尾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945年在延安,毛泽东同来访的国民政府参议员黄炎培等人的谈话,简称“窑洞对”。黄炎培说,自古以来,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跳不出历史周期律,请问共产党人能否跳出?毛泽东肯定地回答:我们能跳出。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几句平常话,哲理却深刻。正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苏东坡总结写作的经验和规律,指出:“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的主要人物,他的经验颇具代表性,也有权威性。大诗人陆游84岁时,向小儿子陆遹,回顾自己写诗的历程,他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老窥宏大。”即是说最初追求辞藻的华丽,到中年才开始向内容的丰富、意境的宏大发展。陆游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他的话极具说服力。

    美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草叶集》的作者惠特曼,也以质朴为高境界,他说:“艺术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卓越和文字光彩的焕发,全在于质朴。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王国维断言:“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我们验证一下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可以说大抵如此。

    以上讲的是第四境界,质朴自然。下面讲第五境界,创新出彩。

    一篇好文章,重要的标准是义理创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毫无疑问,这种创新出彩,是合乎民众的期盼与时代的召唤,我把它归纳为九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事物认识的深化,二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三是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破解,四是科学新命题的提出,五是对真善美的发现与褒扬,六是对假恶丑的识别与鞭挞,七是针砭时弊,八是匡谬纠错,九是扬弃超越。这九个方面有时是相互交叉重叠的。例如,对社会事物认识的深化,就可能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破解。对真善美的发现与褒扬,有可能同时提出科学新命题;对假恶丑的识别与鞭挞,可能同时是针砭时弊,匡谬纠错。必须指出,创新出彩,决不是随心所欲,扭曲事实,妄想臆说,诡辩忽悠。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有创见新意之文,为文明长河贡献了真理的颗粒,被人乐道而传播。特别优秀者则被奉为经典,流芳百世。

    文章自古贵创新,创新是高境界,也是必要要求。唐大家韩愈力主文章必须创新,“惟陈言之务去”。北魏时期的文论家祖莹提出:“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南宋大诗人戴复古主张:“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能诗能书能画,世称“三绝”,为自己的书斋写有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可见他是特别喜欢简洁凝练,由衷推崇创新出彩的。郑板桥的字很有个性,类似竹根,苍劲有力。传说他初练字时,临摹他人字帖,楷书、行书、草书都练,晚上睡觉时也练,手指头不自觉地在老婆背上画来画去,弄得老婆睡不好觉,老婆烦了,嚷了一句:“人各有体啊,你有你的体,何必画我的体呢?”他幌然大悟,不是嘛?“人各有体”,为什么一定模仿别人的字体,自己不可以创造一个新字体呢?从此开始琢磨、探索自己的字体,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诗也有很多创新之句,大家熟悉的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难得糊涂”也是他最先提出来的。

    创新出彩,可以表现在不同层面,如词句、观点、方法、表述、结构、体裁、风格、学派、理论体系,等等。王安石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一般而言,一篇文章创新出彩、形成亮点之处,可能就一两个警句,几十个字;一部著作,做出贡献,被人称道引用的,可能就一两个独到的观点。有了它,就能使文章亮起来,让人开卷获益,执卷留连,爱不释手。如《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在不深,有龙则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等等。

    近年来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求是杂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等,它们刊登播发的文章中,还有一些知名学者的文论中,也不断出现一些新亮点,为人们喜闻乐道。例如,江泽民同志讲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同志讲的“新三民主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李瑞环同志讲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还有广为流传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群众在我们的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中就多重”;“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最大的问题就是对问题缺乏警觉”;等等。最近抗震救灾中也有不少感人的警句,例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天灾无情,人间有爱”、“血肉相连,有祸同当”、“地陷天不塌,人间有大爱”,等等,质朴的话语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总之,创新出彩宛如闪光的“宝塔尖”,而塔尖则需要坚实的塔基、塔身来支撑。正如明代文学家谭友夏所说:“一篇之朴,以养一句之灵;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朴。”

    在各个层面的创新中,义理创新是最主要的。文以意为主,意为文之魂。杜牧指出:“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清代著名戏剧家、文艺理论家李渔认为:“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乃为上乘之作。

    我认为,义理创新大致有四种形式,一是开新域——从头说。从无到有,提出一个新命题、新理论。例如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马克思0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蒙代尔提出的欧元论,等等。

    二是改旧论——重新说。也就是认为原来讲的不对,或不全对,或者因形势变化而过时了,对旧的命题、原理作形式或内容的改造,变旧为新,例如,毛泽东为成语“实事求是”赋予新的含义。再比如,前几年流行吃南瓜能降血糖的说法,后来有医学家出来纠正,南瓜不能降血糖,吃多了反而会使血糖升高。这就是改旧论,重新说。

    三是有发展——接着说。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或纠正其偏差,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加以调整和丰富。例如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又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这三者合起来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无疑问,这个理论体系还会不断发展下去,随着实践的深入,将陆续增添新的内容。还有我党工作的指导方针,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到“统筹兼顾,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先是讲“又快又好”,现在讲“又好又快”,置换了一下次序,也是发展。

    四是分取舍——扬弃说。例如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学习外来文化,都是采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李茗公馆长说:“三纲五常是可分的,三纲很反动,五常很珍贵。”这是有见地的。凡是学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对德国的古典哲学、对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对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都作了分析批判,有所扬弃取舍。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化为新理论的元素。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外壳,取其辩证法的合理由核,否定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形而上学成份,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体系,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剔除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学说中的不正确因素,吸取了其中关于劳动价值论、地租、利润等科学成份,加以改造,创造了剩余价值学说。

    义理创新大致有这四种途径。以上讲的是第一部分,五种境界的含义。

    下面讲第二部分,谈谈如何提高文章境界。

    准确明白是为文的基本境界,生动形象、简洁凝练、质朴自然是较高境界,创新出彩则是更高境界。文章境界的提升,取决于多种因素,诸如文字功底、写作技巧、生活阅历、学养程度、情感状态、性格气质、志向追求,等等。每一项因素都影响文章水平。如果有思想观点、有丰富的感情,但缺乏文字功底、写作技巧,是表达不出来的。成了“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生活阅历也很重要,缺乏阅历,文章容易写得空洞,脱离实际,没有深度。如果学养浅,对学术没有钻研和积累,腹中空空,只能是人云亦云,谈不出独到的见解。情感状态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当你处于大爱大恨、大悲大愤时,你的笔下就会带感情,文章写出来就会感染人。大爱出激情,出文采,如少男少女的恋爱信,那是很动人的。“悲愤出诗人”,李后主正是从富贵天子到沦为亡国奴、阶下囚,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才能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鲁迅正是对敌人恨、对人民爱,才会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臧克家正是出于对鲁迅的敬爱,才会写出纪念鲁迅的诗《有的人》,诗中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魏巍正是对志愿军战士强烈地爱,才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关于不同的性格气质,也是直接影响文章风格的。文如其人。性格开朗有魄力的人,为文豪放,干净利索,带有浪漫色彩;性格内向,言行拘谨的人,为文琐碎,必具婉约色彩。李白是狂放之士,自称“谪仙人”,故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杜甫远没有李白那样高蹈轻扬,而是忧虑重重,悲天悯人,所以写出来的诗毛主席认为是“哭哭啼啼的”,是另一种风格。李清照的性格,颇为细腻柔韧,因而使她成为婉约派的大家。关于志向追求,对写作来说则是决定性因素。他决定着作者的写作标准和努力程度。如果不想成名成家,也不想获奖,只求过得去,能对付工作,那么文章就不可能上升到高境界。正因为白居易追求自己的诗要做到“老媪皆解”,就是说要让老太太能听懂,所以他才反复修改,达到既有韵味又明白如话的境界。正因为马克思认为如果不能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工人阶级,那就是犯罪,所以他才要求自己写出许多华章与巨著,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文章境界呢?先人有许多格言,给我们以启发,民谚曰:“《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是魏晋时期南朝梁武帝的太子萧统主编的,(因萧统死后的谥号为“昭明”,又叫《昭明文选》),收集的是一些好诗文。如果把《文选》上的诗文读熟了读懂了,秀才也就成就了一半。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讲的是要博采、厚积,夯实基本功。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清代大诗人、文论家袁枚说:“一诗千改始心安”,他们讲的是要反复推敲、修改磨砺。唐代韩愈说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六艺”这里指的是“六经”,即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六经是儒家的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所谓“百家之编”,指儒家、佛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农家、阴阳家、杂家的文章,泛指各科知识。“焚膏油以继晷”,膏油指蜡烛、松脂一类照明用的燃料,晷指日光的影子,是古代的计时器。恒兀兀以穷年,恒是长久,兀兀是努力的样子,说的是长年努力。这四句是韩愈描写自己常年累月地努力学习各科知识。像蜜蜂酿蜜一样,辛勤地博采众花。郑板桥说他“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们讲的是要毕生钻研,锲而不舍。普遍经验证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人们努力达到的比原先设想的总要低一些。因此,“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文章高境界的背后是特立独行,是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深化,造诣的深厚,追求的坚韧。历史上的许多名句名作即是苦难的结晶、生命的羽化。如屈原的“离骚”诗,就是在他被小人、昏君排挤出朝廷,放逐在汩罗江畔,忠心不被明察、壮志难酬时流露出来的心声。我国第一部伟大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就是司马迁在蒙受屈辱的腐刑之后发愤写出来的。李后主、李清照的诗词,也是产生于逆境之中。

    古往今来的好文章,无一不是博采众长而又独辟蹊径,实事求是而又巧于表达,厚积薄发而又千锤百炼,真情实感而又善美兼具。遂有“尽百家之美,以成一人之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华章常自改中来”;“十年磨一剑,一剑用百年”等名家经验之谈。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做诗近万首,84岁时他的小儿子向他请教做诗的诀窍,他将创作经验概括为十个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指什么?当然包括生活阅历、社会实践、见识、情感等等,但我认为首要的是理想、信念、精神、责任。没有高尚的人生追求,就不会有血性的文章;心灵如沙漠,笔下不会有绿洲。生活庸碌空虚,文论哪来气象万千?不关心民众的痛痒、民族的进步,肯定撞不响时代的大吕黄钟!

    孟子倘若没有对大丈夫气节的崇尚,写不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动人格言;司马迁倘若没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不会忍辱负重写出绝唱《史记》;范缜倘若没有对无神的坚定信念,没有追求真理重于求官的高尚人格,写不出力挫王侯与群儒的《神灭论》;曹操倘若没有统一中原的雄心,写不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言壮语;杜甫倘若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就不会妙句连珠,成为一代诗圣;岳飞倘若没有对山河破碎的悲愤,收复失地的热望,就不会奋笔疾书:“还我河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倘若没有以天下为已任的拳拳赤心,写不出“位卑未敢忘忧国”,“忧国复忧民”;张载倘若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就不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创立“关学”;王夫之倘若没有“六经责我开生面”的使命感,就不会埋首石船山,苦心孤诣,精品等身。倘若没有对祖国积贫积弱的忧心如焚,对独立富强的魂牵梦绕,没有“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急迫使命,孙中山就不会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提出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毛泽东倘若没有对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力的坚定信念,写不出《论持久战》。当时日本进攻中国,十分嚣张,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国内流行“恐日病”,悲观的气氛笼罩全国。而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四个特点,坚信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是灭亡不了的,但是也不可能速胜,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取得胜利。所以他在延安窑洞里伏案疾书,写出了光辉的《论持久战》,让国共两党和全国人民看清了发展方向和胜利前途,连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何应钦、白崇禧等人也争相拜读。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1999年英国BBC广播电台,评选出几个“千年思想家”,居首位的是马克思,马克思正是向往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才破天荒地写出了《共产党宣言》,毕生著述《资本论》……

    由此可见,要提高文章境界,必须提高思想境界。心像日月一样,文方有日月之光。正如鲁迅说的那样,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文如其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写什么样的文章。因此,只有做社会的良知,才能写出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正声、历史的强音,把文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上面讲的是第二部分,讲了提高文章境界的几个因素,重点讲了理想、信念、精神、责任的首要作用。下面接着讲第三部分,分析影响文章境界提升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评论文章境界不高的表现。

    自古以来,妨碍文章境界的提升,不外乎社会环境和文人素质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是客观原因,文人素质是主观原因。从社会环境看,有六朝以来形式主义文风的熏染,隋唐以降八股科考的诱迫,“焚坑”之后文字狱的桎梏。“六朝”既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在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也作为魏晋南北朝的代称。六朝中尤其是齐梁两朝,文风绮靡缠绵,弥漫着清谈之风。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唐朝基本定型。“焚坑”指秦始皇时的焚书坑儒,自此以后,文字狱盛行,深文周纳,文网密布,文人们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整个社会创新氛围不浓、法制保障乏力,甚至没有法制保障,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创新的客观原因。从主观方面的文人素质来看,则有学养、追求、文风等因素。

    文章境界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容空疏,陈言老调多,空话套话多。或是有内容却远离民生与学术的紧要课题,“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润色愈工,其实愈丧”。隋朝李谔上书高祖,批评齐梁文风之弊:“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筐,唯是风云之状”;“损本逐末”,“构无用以为用也”。这就是说,一是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二是只注重文字雕琢,玩弄文字游戏。到了宋代,苏轼指责“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个批评是言之有据的。因为相当一部分文人在仕途上艰难跋涉,他们无心也无暇深入体察民生之艰难、民心之渴求,只知自话自说。嗷嗷待哺的民众,盼生存之利如大旱之望云霓,居象牙之塔的话语者,谈心性义理却在闲庭漫步。明明人性有善有恶、亦善亦恶,他们却在那里反复争论,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争论了一千年还没有结论,还要争论第二个一千年。明明剥削太甚、社会不公,他们却说贫富有命、善恶有报,要安分守己。老百姓饥寒交迫,他们却宣扬颜回之乐,说什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百姓度日如年,无法忍受,他们却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可“犯上作乱”。他们以社会卫道士的面目活动,而所作所为不过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如此事功,遭到老百姓的鄙夷。到晚清,“不务实学、专事浮文”之风尤炽。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首领洪仁玕,他在著名的《资政新篇》中批评:“文士之短简长篇,无非空言假话;下僚之禀帖面陈,俱是谗谄赞誉。”就是说,文人的文章,不论长篇还是短篇,没有一句实话;下级向上级的汇报,都是诋毁政敌、讨好上司、报喜不报忧的言辞。此话虽有偏激、夸大,却切中积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认为,那些“惟在仿古欺今”者,“虽著作等身,与其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这些人写的文章再多,出的书再厚,不能解决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不能推动历史进步。所以,等于是一堆废纸。有的甚至是文字垃圾。

    文章境界不高的第二个表现是,盲目求长,烦冗拖沓。在古代,有“博士买驴,书卷三纸,不见驴字”的笑话。明太祖时,就是朱元璋当皇帝时,刑部有个主事,刑部就是掌管法律、刑狱事务的官署,这个主事叫茹太素,他上书言事,奏章竟长达17000字,朱元璋看了半天,不知所云,气得将奏章扔到地上去了,并喝令左右将茹太素痛打一顿。消气后,令人将奏章拾起来重新看了一遍,发现“其切要可行者”不过“五百余言”,可见废话之多。既恼火又大惑不解。于是发出圣旨,规定公文的格式,强调从今以后,再不许写空话、套话、废话。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烦冗拖沓呢?或是“私于自是”,不忍割爱;或是“以长为贵”、“以长为能”,简单地认为篇幅越长越有学问、部头越厚越有分量;或是不善提炼概括、剪裁取舍;或是为世风习染,言必“戴帽”、“穿靴”;或者追求周全稳妥,面面俱到。在当今,有的是受“以量取胜”时尚的影响,为统计成果的量化指标所迫,为达到一定字数而拉长“注水”。当然,也有作者本想出精品“靓女”,但因急功近利,未足“十月怀胎”,就提前“剖腹分娩”;初稿成后,又未能沉淀涵育,用心呵护,在修改环节上下足工夫,而是草草打扮,就匆匆“出嫁”了。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呢?与体制有关。有的单位每年都要搞成果考评,而且规定少于3000字不算论文,少于20万字不算专著,论文还分发表刊物的档次,分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出书还要看出版社,是国家级,还是地方级,计分不一样,得到的报酬和奖励不一样,晋升职称、职务也不一样。至于文章的内容、书的价值则较少考虑,或者顾不上考虑。在这种诱惑和压力面前,必然滋生浮躁之风,一些人追求速产、高产,不能静下心来从事艰辛的原创性写作,追求达标和超标。当然,必要的考核和压力还是要的,否则出不了成果,因为人有惰性。我就有切身体会,写一篇文章,领导给我一个月时间,我可能写一个月;给我一周时间,我可能写一周;给我三天时间,三天也就赶出来了。

    境界不高的第三种表现是创新不足,甘于平庸。清代外交家、诗人、学者黄遵宪曾感叹:“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有的无病呻吟,有的因循克隆,有的浅尝辄止,有的信笔戏说,有的只道“天凉好个秋”,有的追求体系架构重于内容扎实,追求包装华丽重于济世实用,追求感官刺激重于灵魂净化……未能对学术问题提出创见,就民生问题拿出实招。特别是有些影视作品,渲染拳头加枕头,武力、凶杀、阴谋、色情,用身体写作,极力挑逗性本能,用夸张的手法和特写镜头描写黄色场景,主张“躲避崇高”,颠覆传统理念,迎合低级趣味和阴暗心理,追求票房价值,不顾社会效益。以至于德国文学家批评中国的当代文学是“垃圾文学”。虽然这个批评以偏概全,犯了片面性错误,但难以否认确有垃圾现象。有些作品不是提升人的境界,而是降低人的境界。有些文章,洋洋万言,没有什么东西,看后无所获;有的论著,动辄几十万字,一百多万字,部头又厚又大,像个浮肿病人,实际水得很,既没有原创的东西,也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没有电脑的时候,有人写作是用剪刀加浆糊,有了电脑后,剪刀浆糊也不要了,直接从网上下载、复制。从网上下载、复制的文章,很难要求它有什么创新了。

    那么,文章究竟如何作呢?先贤有倡导:柳宗元主张文以明道,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墨子、王充主张文贵适用,文不苟作,顾炎武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古人还要求“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要因为发表了自己无益的文章而妨碍了有价值文章的发表。这也就是说,如果是无益的文章,就不要去写,写了也不要拿出来发表。生,有益于当时;死,闻达于后世。是历代贤良人士的最大愿望。古今中外大凡传世名文,必有创新之处,必具高境界。当然,对于一般作者的一般文章来讲,达到基础境界即可,倘能达到较高境界当然更好。例如,一篇公文,如介绍信、说明书、公函、布告,做到准确明白、简洁不哆嗦即可,不必求生动形象、质朴自然。还有的文章如通讯报道、调查报告,如实地反映情况,并把情况说清楚,做到生动形象一点也就合格了,不一定非求创新出彩。但是,对于以写文章为职业,对从事社会科学和文学创作的人而言,理应追求高境界,多创精品力作。请注意,我所说的是多创精品力作,并不是要求每一篇都是精品力作,谁也做不到这样。即使是天才大师也做不到。看看李太白全集、杜甫全集、陆游全集,会发现也有不少平庸之作。就拿现代大作家、百科全书式人物郭沫若来说,他的全集中并非都是精品,也有一部分写得平淡粗糙,甚至有些败笔。例如他在1958年写的《百花齐放》组诗,一朵花一首诗,共有100多首,有的近似打油诗。例如写山茶花,不直接说山茶花美,而是写:彝族姑娘多美艳,头上戴朵山茶花,唉呀,真好看!这就缺少诗的意境与韵味。所以郭沫若曾自嘲:“郭老不算老,诗多好的少,老少齐努力,学习毛主席”。他晚年写的《李白与杜甫》这本书,也颇受读者的批评与责难。

    好文章是很难写作的,那么一辈子能否写出一两篇、三四篇好文章呢?好书是难以著述的,那么一辈子能否著出一本或两本好书呢?只要有志,坚持数年,总会成功的。

    那么,精品力作的标准是什么呢?我用了几个排比句来说明:“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衔华而佩实”;“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这6句古语,前三句取自刘勰的《文心雕龙》。“志足”指内容丰富,志,心意、志向;“言文”,即语言有文采;“情信”,指情感真实可信;“辞巧”,指表达巧妙。“衔华而佩实”,指既有扎实的内容,又有华丽的文采,也就是华而实。后三句是对字、句、章的分别要求,一篇中总有几段精彩的章节,每句都是有分量的,每个字都是精当的。使文章具有“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动的善,令人欣悦的美”,做到真善美的统一。意新语工,语工要求语句经过修整而规范、光亮,不是零乱的、粗糙的。要做到文情并茂,含金量高,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独到的见解启迪人,用先进的观念引导人,用公正的舆论督促人,用真理的力量鼓舞人,用真善的情志感染人。

    以上讲的是第三部分,导致文章境界不高的原因以及文章境界不高的表现。下面讲第四部分,呼唤好文章。

    通过对文章的研究、宏观与微观的考察,我得出结论:好文章是人类的精神之花、智慧之果,能使人眼睛一亮,豁然开朗;天地一宽,境界升华!能引导人们走出误区、盲区,解放思想,破除牢笼。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就使人们走出了地心说的误区;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现人是由猴子变来的,打破了西方宗教上帝造人的误区、盲区。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打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的误区。1978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推动全党全国人民破除“两个凡是”的禁锢,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开辟了道路。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好文章能在滚滚红尘中净化心灵,唤醒良知,提高理性;能在漫漫征途上确立信念,增强意志,激发无穷创造力,成功到达目的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往往能拯救众多的灵魂,振奋千万人的精神。例如巴金的小说《家》,以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激发白区千百万青年冲破迷惘,走上革命道路,奔向苏区,加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动人事迹,该书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激励了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志存高远,热血沸腾,奋而起行,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曹操的《步出厦门行•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激励了多少老年人保持晚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老有所为,做到“满目青山夕照明”。特别重要的创新文章、论著或作品,甚至能影响一个时期的追求,形成一股思潮,引发一场变革,促成某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十分显著的有马克思的《资本论》,它空前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民群众的无情奴役和残酷剥削,她引发的国际共运,波澜壮阔,摧枯拉朽,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对资本主义制度做出重大调整与改革,以延续生命。有的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自称现在走的是“第三条道路”,不再是马克思批判的那种早期资本主义制度。

    再如美国斯托夫人,身材瘦小,家境贫寒,丈夫体弱多病。她出于对奴隶制度的憎恨,于1851年写作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首先以连载的形式在《民族时代》报纸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空前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售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该书通过汤姆叔叔、乔治夫妇等黑奴们曲折经历的描述,揭发、控诉了黑暗的奴隶制度,成为启发民智、引发废奴运动的惊世之作。林肯总统在南北战争结束后接见斯托夫人,开玩笑地说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普受欢迎,在广大青少年和知识分子当中,迅速形成了热爱陈景润,崇拜科学家、崇尚科学、钻研科学的良好风气。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会是记忆犹新的。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的讲话,否定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谬误,砸碎了“四人帮”套在知识分子头上的紧箍咒,解决了反右以来特别是十年文革造成的老大难问题,一扫天空的阴霾,使广大知识分子放下包袱,扬眉吐气,以空前的热情投入现代化建设。

    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总之,那些好文章、好论著、好作品,如火炬、似灯塔,引领着人类的前进方向;如春风化雨,似江河行地,滋润着人类的心田。正如曹丕所赞叹:“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好文章、好论著、好作品,是生产力、战斗力,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武器,驱动着科学与人文的双轮,使时代走向进步,社会走向和谐,人生走向美好。

    白居易在读罢李白、杜甫的诗集后,不禁感叹:“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过去需要好诗歌、好文章,今天和今后,仍然需要并且永远需要好诗歌、好文章。因此,有志于立言者,当努力攀登文章高境界!

    讲到这里,可以归纳一下,不管写哪种体裁的文章,总要争取做到三点:第一要准确明白,第二要简洁不哆嗦,第三要有点新东西。至于生动形象、质朴自然,能做到更好,一时做不到也不必花费精力过分追求。文章力求义理新,如做不到义理新,就得有新材料;没有新材料,就得有新方法;没有新方法,就得有新角度;没有新角度,就得有新表述;没有新表述,就得有新词语。总之,要有点新东西,有几句在别处没有见过的话,才有可读性,读过之后才能给读者留下好的印象。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文章呢?讲四点,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第二,要有丰厚的学养。第三,要有实事求是的文风。讲实话,说实事,论实理,出实招,重实干,求实效。第四,多修改。不急功近利,慢功出细活,防止萝卜快了不洗泥。

    总之,只要广大知识分子把文章写好,就会推动文风改变,推动学风改变,推动党风、政风、民风相继改变,我们这个民族就会逐渐养成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减少浪费,少走弯路,提高效益,发展得又好又快。因此,不要小看了写文章。    

    谢谢大家!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