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核心期刊副主编:如何把握学术论文的体例及形式要求

本文来源: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选自《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张清民著,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简况:张清民,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主任、《汉语言文学研究》副主编,兼任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委、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通讯评委。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代文论、西方文论与美学。主持承担2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获多项省级科研奖励。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80多篇,相关论文被《新华文摘》《哲学动态》《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美学》《外国哲学》等转摘或全文转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术论文——无论是一般研究论文还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有相应的形式要求。研究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还会比普通学术论文多一些体例上的内容或形式要求。下面先说普通学术论文的体例及形式要求。

 

一、题目


题目(包括文内的层次标题)是文章之眼。学术(学位)论文的标题要简洁凝炼、明晰平实,具有突出主题、画龙点睛之效,让人一看即知研究的目标、价值和意义所在。不能追求花哨,不要用文学性的语句作标题,因为比喻或修辞性的语句虽然吸引眼球,但也会因此冲淡主题,把人的思路引向研究主题以外的方向上去,摸不清作者的真实意图和论文的主题所在。当然,平实不等于平淡,更不等于平庸,简洁明晰不要坠入空洞俗套或老生常谈。


题目在数字上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一般不要在其间出现点号,普通文章标题根据需要可在末尾使用问号、叹号或省略号。题目在字体上应大出正文字体两号以上,如正文字体为五号宋体,题目文字可用加粗的三号宋体或三号黑体显示。

 

二、摘要


摘要也是一般论文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很多研究者就是在这个环节上常常出错误,把 “内容摘要” 写成 “内容提要”。其实 “提要” 与 “摘要” 有很大差别。“内容提要” 就是英语的summary,它是对论文章节内容和思路的简要概述;“内容摘要” 是英语的abstract,它是对论文成就和创新点(目标、方法、结果、结论,重点是结果、结论)的概括呈现。


内容概述与观点陈述当然不是一回事,“内容提要” 与 “内容摘要” 自然也不是一回事。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并体现观点的客观性,不用评述性语句,不使用 “本文”、“作者”、“我(们)” 等主观性词汇。摘要的字数以300字以内为宜。


三、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方便文献检索而从文中选取体现论文主要成就的核心词汇,它必须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在论文写作中,不是随便写几个词就可以称做关键词,如果作者选定的词汇虽然在论文中能够找得到,但是无法集中体现论文的主要内容,更不能体现论文主要的观点,其 “关键”、“核心” 意味无法体现,那么这样的词汇是不能被称为论文写作中的 “关键词” 的。


关键词的选择应注意选择那些具有具体指称、体现研究成果结论、结果的专有名词、专业名词,而不要用空无所指的宏大语词,诸如 “意义”、“重要性”、“作用” 之类的术语。关键词的排列应与研究内容的先后顺序或论证对象的因果关联保持一致。关键词之间要用分号“;”相隔开,其数量以3~5个为宜。


从形式上来说,“内容摘要” 与 “关键词” 及其相应内容部分在字体上应比正文字体小一号,通常正文字体是五号宋体,“内容摘要” 与 “关键词” --就要采用小五号宋体,且在排版时应在左右两端相比正文文字各缩进两个字的间距。


有的写作者认识不到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因素是纯形式的东西,没有多大作用和意义,因此在写作内容摘要和关键词时相当随意,随便说上几句与内容相关的话,以为这就是 “内容摘要” 了,随便写上几个与内容相关的词汇,以为这就算 “关键词” 了,这种认识大谬不然。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的人看一篇文章,首先是看其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如果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名符其实,阅读者一看即知道论文的目的与宗旨,明白了论文所要论证的东西。


有的写作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写出来的摘要与关键词不疼不痒,与内容若即若离,或稍沾一点边,既体现不出论文的观点,又体现不出论文的创新与特色。在此情形下,论文的价值与作用在阅读者眼里和心里自然打了折扣。如果一篇论文写得确实很下功夫、内容与观点上也确有独创,仅因为摘要与关键词写得平淡或写得糟糕,从而遭到人们的轻视,实为可惜。


四、论文的结构要求


普通学术论文在结构形式上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但也不是说一点形式要求也没有。一般说来,普通学术论文在结构上至少要分出两个以上的部分,并在各部分前用汉语数字作标题,如果论文分成三部分,可在每部分前加上 “一”、“二”、“三” 的字样,通过这样的数字要用比正文字体大一号或两号的字体,并以居中加粗的形式显示,如正文是五号宋体,“一”、“二”、“三” 可用四号或小四黑体或宋体加粗显示。


有时候,为了突出每一部分的题旨,还可以在汉语数字后加上相应的文字,以《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4期的《技术时代的艺术处境》为例,该文共分四部分,这四部分的分节标志就是四个带有汉语数字并附文字的小标题:“一、经验与贫乏”、“二、体验与诗”、“三、匮乏岁月的诗人”、“四、技术时代的艺术挽歌”。


学位论文在写作形式上不同于一般学术论文,它在结构上有明确的要求,其结构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1. 导论(或称 “引论”、“绪论”)


学位论文的导论文字一般也分为三个部分。


导论开端应陈述选题的必要性、价值、意义,从事研究的基础或前提、对象范围和限度,研究的理论预设、方法、程序,研究立场与价值取向,并对自己准备解决的问题或预计达到的研究目标等加以交代:是自创新说,还是推翻前人之论另立炉灶,抑或对前人之说修正补充。


导论中间要作一个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向读者交代自己搜集和利用的材料对象有哪些种类,陈述自己对研究对象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对研究历史作粗略回顾,对研究现状作概括交代,对代表成果做简要评介,指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该研究的进展程度、成就与不足,存在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尚在探索,哪些问题尚未发现。


交代性文字既可全部专门叙述,也可叙述中夹杂注释进行补充说明。此间很有必要对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做一下量化的数据统计,这不仅能让研究者自己便于检阅、查询,对本研究领域的成果心中有数,避免重复研究,也能给后来的研究者做参考。这样做的目标是:让人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和信息,看到该研究的创新程度和学术价值所在,确信该项研究不存在抄袭或重复现象。


顺便说一下,现在我们国家的各级社科基金项目论证中也都要求这一项,这样要求并非只是走走形式的官样文章,因为在学术界对外交流如此频繁、外语资料越来越丰富、能看外语文献的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了解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信息,是与国际学术界对话和接轨所必须的,其间论证文字也确实能看出项目申请者的学术视野。


作文献综述时,材料范围要尽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重点交代清以往研究者关注的内容与问题,所用的研究方法,所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的程度,没有解决的问题或留下的疑问;此外,还要说清自己从事的研究是接续未竟的问题、还是以往研究留下的疑问,抑或另起炉灶,自己如此研究的理由、可行程度。


作文献综述一定要注意: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状况、贡献作简要陈述之后,还要着重指出以往的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问题、争议,然后对这些不足、问题、争议加以客观地分析、判断、评价。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判断和评价时,一定要做到观点鲜明,毫不含糊。文献综述应达到这样的效果:让人一看就知道该研究目前有没人做,如果有人做,是哪些人在做,做到何种程度了,存在哪些问题与疑点,选题者再做下去有没有可能实现突破,如能突破,突破的可能性与程度有多大。


导论最后要交待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以及自己从事该项研究所要采用的方法、研究思路、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


2. 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研究者自己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见主要体现在正文部分的论证中。


正文通常分为若干章,章与章之间在内容与形式上要有一定的逻辑关联。可以是论题的演绎,在意义上层层推进;也可以是问题的归纳,在结论上一步步递推。


正文写作中一定要注意形式上的一致性,严格注意章节标题与行文之间的逻辑关联。我在评审有关博士学位论文时发现,有的论文目录中的大小标题名称与正文中的大小标题的名称之间竟然有不一致的情况,也有的目录与正文中大小标题一致,但在正文行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与目录及正文标题中的术语不一致。此种情形只能导致盲审差评的结果。此外,在论述中第一次提到的外国人物名字要写全称,并在名字后注明出生年月,否则遇到重名的人物就会引起误解。


3. 结束语


结构的最后部分是结束语,该部分属于 “卒章显志” 的文字。结束语应当呈现如下方面的内容:概括、总结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总体评价、结论,陈述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创见或自己由此得到的启示,陈述研究者对相关问题的解决程度等或对未来相关研究的设想等。


写结束语需要注意几点:① 结束语和摘要之间不能划等号。有的研究生在结语中把内容摘要抄录了一遍,这是把结语混同于内容摘要了。② 结束语也不是对正文各章节观点的复述,结语是对全文的分析性概括。③ 结束语内容应与“导论”的内容在逻辑上互相照应。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指与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专门文献,列出相应的参考文献,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参考文献具有如下作用:① 让人直观地看到学术发展是一个薪火相传、一点一滴逐渐积累起来的进化过程;② 表明研究者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相关知识的逻辑起点以及学术视野;③ 供读者阅读 “参考”,使读者对自己看到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和评价时有可供参照的知识背景;同时也给读者拓展阅读范围和理解视野提供可靠的书目;④ 索引作用:为同行研究者进行同类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资料对象及检索范围;⑤为文献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和数据分析提供参照。


不过,参考文献不能为罗列而罗列。如果一些文献资料与研究内容关联不大甚至毫无瓜葛,罗列不过为示人渊博,则是自欺欺人、欺世盗名了。


三种类型的文献应谨慎列入或最好不用。一是尚未出版发表的内容,因为这让阅读者无法查证、核对;二是具有保密性质的文件或内部资料,这有可能触犯法律,导致刑事犯罪;三是各种类型的教材,各类教材一般不应该出现在参考书目里面,因为教材的内容属于常识,无法体现研究的专业深度与创新程度;当然,专门研究教材或研究内容直接涉及教材的研究课题例外。


文献排列要注意顺序,注意文献排序与论文内容、对象、论证的逻辑结构间的对应关系。如果参考文献顺序混乱、没有章法,让人觉得作者是在排列凑数,不一定真的参考了那些书目。举例来说,如果研究对象是福柯,那就要按如下顺序进行排列:福柯的法文原著→福柯的英文译著→福柯的中文译著→研究福柯的法文、英文、中文专著→相关其他专著。


对于学位论文来说,研究生引用导师的著作,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实参考的列上,没参考的不要凑数罗列。而且在排列顺序时,不能因为著作是导师所写,就不顾文献排列的逻辑顺序,毫无理由地优先排在第一位。

 

六、索引


有的学位论文或专著还常常在书的最后做一个专业术语、人名、地名的索引,作为 “附录” 放在全书最后,方便同行研究者阅读时进行专题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