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C扩副主编:好论文的三维标准及论文写作的十五个误区
作者简介:谢进杰,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治理研究院司法体制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地方立法研究》副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好论文的三维标准 什么样的论文算得上是好论文?从主观角度看,如果一篇论文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赞不绝口、念念不忘,那么自然可以称得上是好论文。从客观角度看,一篇好的论文通常要符合好的问题意识、好的方法和好的理论模型三维标准。 对于一篇好论文来说,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即发现、挖掘、解决一个好问题,提出、揭示、论证一个真命题。从事编辑工作十余年,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是,如果一篇论文有好的问题意识,那么它距离好论文就不远了,反之亦然。有好的问题意识的论文,通常也会是一篇有命题、有思想、有见解、有灵性的好论文。在《多一点问题意识,少一些重复研究》一文中,我曾呼吁,大家“多一点问题意识,少一些重复研究”。 当然,仅有好的问题意识对一篇好论文来说未必足够。担任学术期刊主编十余年,我常常感叹:一个好题目可惜没有被写成一篇好论文。有好的论文题目,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驾驭能力,没有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视角、有效的方法、成熟的笔法、合理的结构、严密的逻辑、翔实的素材、规范的引注,要写成一篇好论文也不容易。写成一篇好论文,一定要有好的方法和好理论模型。好的方法是写好一篇论文的基本要求:要用对的、有效的方法,选择有针对性的、特定的、最大化契合研究命题的方法;要用独到的、创新的方法,这样才容易获得开创性的发现;要求用好的视角、素材和样本,确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好的理论模型是更高一层的追求。许多初级层次的论文只是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讨论,并形成了一定观点、看法和结论,却没有理论建构方面的贡献。大多数更低级层次的论文甚至只是完成了作者对所研究命题的知识整理,并没有知识生产和推进认识方面的贡献。少数高级层次的论文对所研究的命题不但形成了理论模型,而且在理论突破、学术建构方面有重要贡献。极少数更高层次的论文甚至在建构理论、形成范式方面具有重要成就和学术贡献。 总而言之,学术研究,要有敬畏、有情怀、有担当,应少一些功利、浮躁、庸俗,多一点更高的追求、品格和境界。 论文写作的十五个误区 写一篇好论文决非易事。上述三重检阅和三维标准仅仅描绘了写好论文的一种理想图景,并不是一幅“手把手”的“写作地图”。当然,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好论文“写作地图”。好的论文绝对不是按照写作技巧编制出来的,而是作者学识的自然流露、学术思想的自然呈现。因此,有必要揭示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种种误区。 总结10多年编辑刊物、指导论文、评审课题的经验,我认为常见的论文写作有15个误区: 误区一,题目表述平庸、花哨,不能凸显问题意识和独创性。 误区二,把内容提要写成研究缘由、写作脉络,而不是凝练研究发现的问题,未彰显研究及结论的充分性、独创性、逻辑性和震撼力。 误区三,罗列并不“关键”的关键词,未能紧扣主题凝练出凸显研究内容独特性、新颖性的关键词。 误区四,引言简单、大而空、俗套化,未能有说服力地提出命题、简要揭示研究背景及意义和交代研究方法及样本。 误区五,缺乏学术史梳理,不能准确定位该研究在相关学术版图中的位置和打造该研究开拓创新的图景,造成低质量重复研究。 误区六,应付式进行现状描述,未能体现对所研究问题的洞察力和揭示其研究价值,未能发挥类型化和实证性研究对剖析所研究问题现状的作用。 误区七,指出了未经分析的“问题”,未能把对问题的归结建立在挖掘、诠释和真正研究基础之上,这使得所指出的问题不具有说服力。 误区八,简单、草率罗列“域外经验”,未能进行有效的比较研究,且所谓的“域外经验”或比较脱离中国问题、中国情景。 误区九,提出了未经论证的“对策”,使其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具有实际操作性。 误区十,结语拼凑。未能发挥结语在总结结论、反思局限和升华主题方面的功能。 误区十一,标题未凸显文章的思路、逻辑、结构、创新、层次等。 误区十二,虚假注释,引注不规范,不能体现必要性、关联性和权威性。 误区十三,“主观”论调多。“我们”“笔者”“本人”等表达方式突出。 误区十四,并非真的应用“实证”研究。诸多所谓实证研究不过是一张“皮”,试图以单一样本、单位经验窥探整体视野、普遍现象。 误区十五,缺乏独创性且行文不干净。它的典型表现是耗费过多篇幅陈述基础信息,大段援引法条和介绍案例、常识或他人观点。未字斟句酌,导致作者思想观点被掩埋在一堆无关紧要的信息海洋。 如何避免上述误区?只有在自身完成知识积累后,才可能开启真正的研究,否则很难写出好论文。因此,我常提醒自己:把自认为已经写完的稿件先丢掉再重写成一篇真正的论文。
本文来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