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选题策划
C扩《统一战线学研究》征稿启事及投稿须知
征稿启事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团结大联合研究
一、选题说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的系列重要论述(附后摘录)中,突出强调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团结大联合价值基因,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启发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更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和感召力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团结大联合存在紧密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大团结大联合的最坚实最稳定的精神基础,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协同构建。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有必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团结大联合”专题研究。
比如,该专题可以研究:“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与中国新型国家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基因与文化建构,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中华民族共同家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两个家园”协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与反分裂斗争,坚定文化自信与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等等。
相关重要论述摘录: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2015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时指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心灵契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2021年月5,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中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习近平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稿件要求
欢迎全国对本选题方向感兴趣的相关学科专家学者,事先就选题意向或论证要点与本刊编辑部进行交流。如作者已有成型论文,欢迎直接投稿。为深入沟通,推荐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书面交流。本启事征稿时限为2024年10月。审稿周期为1个月,逢双月审稿,通过审稿拟录用稿件逢单月出版。为提高审稿效率,敬请作者投稿前仔细阅读《〈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年征稿启事暨投稿须知》(请点击蓝字获取)。
三、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ysyxb@vip.163.com
电 话:023-62874725
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年征稿启事暨投稿须知
本刊征稿启事暨投稿须知(2023年10月修订)反映办刊宗旨和用稿要求,敬请作者在投稿前仔细阅读、对照处理,以使稿件经制度化流程得到更高效率的办理。
一、常设专题
(一)统一战线学研究前沿
(二)统一战线领域风险治理
(三)统一战线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
(四)“一国两制”实践回顾与展望
(五)国际社会热点事件的统战观察
二、选稿标准
秉持“以专业视角研究统一战线,以统一战线视角研究中国、探析世界”办刊理念,提倡宽视角、学理化、多学科、多方法、多层次研究统一战线。倾向选用从宏观和中观层次研究统一战线的稿件,坚持“以题审文、按质取文”。
三、具体要求 (一)导向。稿件须旗帜鲜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用学术讲政治。注意防范具体表述、引用注释或参考文献、图表中的话语歧义与隐形意识形态风险。我刊在审编校全程中对存在意识形态问题的稿件实行“一票否决”。 (二)选题。立足宽广时空视野,及时回应党和国家战略关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角度新颖、力求前沿,坚持大统战视角,立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统一战线议题作出使读者有较大启发的研究,避免“就统战谈统战”。 (三)题名。要简明、具体、确切,一般控制在25字左右,清晰表达论文的核心观点、创新亮点等信息。 (四)摘要。应包括研究方法、内容和结论等要素。字数达到500~600字,对文章的主要观点有全面精准概括,能够独立成文,便于其他作者直接引用。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一般不出现“本文”“笔者”等词语。 (五)关键词。反映论文重要内容,为名词性术语,一般不少于5个。 (六)中图分类号。按论文涉及的学科类别,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进行标注。作者可在中国知网参照同主题研究论文进行标注。 (七)立论。立论基础坚实,问题提出部分应包含研究背景陈述、文献述评、创新点阐述等内容。要有精到的文献综述,开门见山地指出所研究问题、理论价值和政策依据、现实意义。重视援引前沿成果(含正文论述),且实际引用了大量的期刊前沿文献。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30条,其中引用近3年期刊论文不少于10条,同时注意回溯三年以上的代表性论文。 (八)标题。一般应有一、二级标题。标题层次用中文习惯的方法,依次为“一、”“(一)”“1./其一/第一/首先”等。行文中注意使用观点句、主题句、中心句,一般放在段首。 (九)结构。各部分宜有总括性帽段。各段落的篇幅应基本均衡,避免长短出入过大。宜有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和延展讨论。 (十)论证。论证中注意材料支撑,使用丰富、可信、有说服力的论据,避免泛泛而谈。 (十一)文字。提倡简洁、清晰、准确、顺畅、朴素的文风。表述符合文法规范,主谓宾结构清晰,无病句;无文字差错;无逻辑错误;避免“散文式”“抒情式”“说明文式”表述。请逐一仔细核对原文,如发现问题较多、学术态度不端正的,特别是如在编校中发现文字硬伤、低级文字错漏情形,即使已经审理录用的稿件也将作退稿处理。 (十二)表格与图片。采用三线表(可编辑),并依次编序,注明表格及数据出处。图片要清楚、规范,并用原图(可编辑)。图片应依次编序,同时配以图题和图片说明文字。 (十三)注释与参考文献。注释使用尾注体例。引用各类文献时务必核实原文,确保准确性。引用的期刊、图书、报纸文献均应规范注明出处——期刊文献注明论文整篇起止页码,图书注明引用内容所在页码,报纸注明所在版次。引用中央重要会议、中央领导人讲话文献等,所引用内容和出处务必完整准确。同一出处文献不重新编序号,使用首次出现时序号。参考文献体例详见《统一战线学研究》文后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细则(点击蓝字查看)。 (十四)篇幅。不少于12000字,论述深入的优秀论文篇幅可达15000~20000字左右。 (十五)版式体例。提倡稿件用宋体5号字、1.5倍行距统一排版体例,不需要做过多格式设置,确保版式清爽和良好审稿阅读体验。 (十六)学术诚信。论文须为原创,严禁任何学术不端行为,文字重合率一般不高于15%。敬请条件允许作者投稿时附上查重报告。作者在投稿前应明确作者顺序(依据作者的实际贡献),投稿后不接受对作者署名及顺序、基金项目等基础信息的更改。 (十七)审稿周期。审稿周期为一个月。来稿超过一个月未收到本刊返修意见或有关回复的,作者可自行撤稿。审稿流程:一审→二审(含专家外审)→三审。 (十八)其他约定。对契合办刊宗旨和用稿要求的稿件,优先录用、优先刊发,优稿优酬(税前)、特稿特酬(税前)。 (十九)投稿方式。采取邮箱投稿,投稿邮箱:ysyxb@vip.163.com。 (二十)联系方式。电话:(023)62874725;微信公众号:tyzxxyj;开放获取:https://cqsy.net.cn/?Tongyi/Zhanx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