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近期会议通知

提高2021教育部人文项目申报成功率的6条实用建议

本文来源:科学网

作者简况:俞立平,博士,教授,博导,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教授,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商务部重点课题、省软科学重点课题及其他省级课题8项。


图片


第一,打好理论基础
打好理论基础,包括做好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基础理论研究不重视,对应用研究重视过度,从而导致人文社科研究基础不牢,也影响了应用研究。几乎没有看到领导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批示,光明日报从来看不到基础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因为除了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外,其他领导也不太懂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长期下去,必然影响人文社科的发展。
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在方法论层面多进行思考,认真剖析研究方法的优点、不足,寻求可改进之处。因为大家几乎都不研究这个东西,反而可以在这个领域做一些有意义的创新。何况,方法论很大程度上是通用的,研究的门槛似乎也不高。

第二,紧跟时代的脉搏
凡事都是相对的,光做理论是不够的。人们之所以重视应用,因为应用是面向问题的,大量的资源都集中在应用上,所以从事一些应用研究一方面可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容易获得研究资助,从而使人文社科研究可持续。
应用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的问题研究了10年、20年、30年,还是老样子,几乎没有进展,在人文社科中,这样的现象太多了。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的发展,也不断会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老问题之所以没有解决,有其必然性,并不全是学者的无能,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研究一些新问题,容易吸引眼球。

第三,不要过早地紧盯着一个方向
对一些年轻的学者而言,其研究方向远没有最终确定,不妨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放宽研究的面。我看到一些年轻的学者,抱着同一个申请书申请市级课题、省级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家课题,如果一年申请不中,第二年修改修改继续申报,还是这个方向。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现象理解为执著,至少60%的情况是不合适的。通常的做法是,围绕2-3个不太相近的方向,写几套申请书进行申报。
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因为围绕几个方向做研究,能提高自己知识的宽度和方法论的深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也能提高命中率。

图片


第四,做好学科交叉
这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有点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人文社科研究主要面向应用,而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又是相通的,围绕某个学科的某个问题,可以采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全新的研究,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研究企业创新,可以将医学、心理学、数学、统计学、经济学、情报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揉进来,开辟一块新的天地。
所以,看文献其实是有讲究的,比如研究公司金融,一般只看经济管理类文献,对不对呢?很对,但是这样是不够的,思维容易僵化,做不透,或者说,走进去,出不来。研究一个问题,既要入世,也要出世。何谓入世?用该学科的思维和方法来分析问题,何谓出世,站在其他学科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第五,学点定量研究方法
这个问题我以前讲过很多,现在人文社科研究总体上定量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果不学点定量研究方法,很难保证自己的学术生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但是不同学者的特长是不一样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对一些偏文科的学者而言,学计量简直是噩梦,正如偏理科的学者给领导写报告一样。我认为这并不矛盾,偏文科的学者学会用方法,偏理科的学者可以尝试改进方法。方法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慢慢积累,时间长了就很丰富了。

第六,把握申报课题的类型
   课题对学者太重要了,先不说单位考核,开会、调研、论文版面费……没有课题经费支撑,想做好学问太不容易了。
该报社科课题的申请书应该报社科,该报自然科学的申请书应该报自然科学。软科学的申请书和社科申请书基本可以互通,但自科和社科的套路就不一样了,除了极少数情况外,总体上是不通用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的包容性较大,无论社科课题风格的申请书还是自科课题的申请书都可以申报。

第七,数量×概率=成果
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申报课题,都有个成功率的问题,在研究水平尚不够高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出成果?没有诀窍,研究水平相当于概率,概率较低的时候唯有通过增加数量来进行弥补。一些年轻学者感叹,职称申报还差一篇B类论文,问题是一年就写一两篇论文怎么能中B类?这种概率太低了。课题申请也是如此,当年最艰苦的时候,我是一年申报15个以上课题,而且基本上6、7个方向以上,最后中一两个小的。在论文写作的顶峰,我一年最多写过40多篇论文,后来全部在CSSCI以上期刊上发表了。做学问有时急不起来,多年前,我跟以前一位同事聊天时讲过,当你感觉到你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你想要的课题就下来了。

第八,注意提高效率
    大家都太忙了,这已经成为共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琐事、家庭过日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做好研究?唯有提高效率。建议首先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文献综述,感觉到几个研究方向和切入点,这样在论文写作和课题申请时就不需要再做系统的文献检索了,其实这就是规模经济效应。其次,在论文写作时,最好能抽一段时间集中做,比如正常写一篇论文,如果用零碎的时间来写,虽然实际写作用了一周,但前后跨度可能用了两个月,感觉时间很长。但如果集中在没有课的时间或暑假寒假写,2周说不定能写3篇论文。平时零碎的半天干嘛呢?想思路,看文献,学方法,查数据……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