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星风采展示
【科研之星】袁隆平:灵感=知识+汗水
编者按
当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我国生产力既依赖于改革开放,同时也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而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这就需要我们肩负使命、担当和义务,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充分用好既有条件,为促进祖国全面发展奉献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此,高教研修网将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回顾并发现诸多科研工作者们的科研之路,深入挖掘其科研视点,共同传承名家精神。
人物简介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专家成就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科研视点
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几十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院士曾十分诚恳地谈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说,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生常谈,也是他这一辈子最深刻的感悟。在他看来,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个是基本前提。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扬科学精神。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埋头苦干、不畏艰辛是基本功。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或者失败,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顽强坚持的毅力。“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坚持下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产生灵感,‘灵感=知识+汗水’。”他曾讲到,只有下田最让我快乐!
袁隆平院士认为做科研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又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又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当然,更不要害怕冷嘲热讽、标新立异,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
在2018科学未来大奖颁奖典礼上,袁隆平表示,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本文来源:网络综合 图片来源:网络
组稿:朱贺芳 责任编辑:朱贺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其他公号如转载本公号编辑的内容,务请在醒目位置标明转自高教研修网。
推荐阅读:
1.【邀请函】第118届全国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北京,5月17-19日)
2.【邀请函】第8届全国经管类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北京,5月17-19日)
3.【邀请函】第11届全国艺术类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北京,5月17-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