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科研之星风采展示

  【科研之星】王选:科学研究需要“顶天立地”


  编者按

  当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我国生产力既依赖于改革开放,同时也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而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这就需要我们肩负使命、担当和义务,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充分用好既有条件,为促进祖国全面发展奉献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此,高教研修网将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回顾并发现诸多科研工作者们的科研之路,深入挖掘其科研视点,共同传承名家精神。

  未标题-1.png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曾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所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选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

  王选发明了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被誉为“当代毕昇”,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和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他致力于研究成果产业化,主持开发的电子出版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四次技术革新,使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国内报业和80%海外华文报业市场。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研究。

  “科学研究必须要创新,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王选看来,实现一切创新理念的基础,是要有一种“十年甚至十五年磨一剑”的精神,看准方向和目标并有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后,需要忍受各种不适当的、急功近利的评估方法和干扰,并始终坚定决心和信心,锲而不舍地奋斗下去。

  作为一名成长于新中国、成熟于改革开放年代的知识分子,王选谦逊平和、朴实无华、提携后进,以自己的学识与赤诚之心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他曾说,“看到年轻人‘出彩’是最高兴的事,方向错误或管理不善而浪费优秀人才的青春年华则是最痛心的事。我的学生会在很多方面超过我,但是惟有爱才如命方面,恐怕难以超过我。”记者在采访时也发现,“甘为人梯、提携后辈”,是大家说起王选,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王选判断人才,除考察其品德、能力、团队精神和是否踏实肯干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看面临吸引人的挑战时是否充满激情,是否有力争第一的勇气和韧性。他不止一次地勉励年轻人:“我常想,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能够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

  而他自己,正是一位这样的科学家。在生命的最后,他在病中写道:“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了一点贡献,而无憾了。”这是这位心系国家、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内心最动情、最真挚的声音。

  “搞科学技术一定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追求一流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立地’就是科研成果的大量推广和应用。”王选的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然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本文来源:网络综合 图片来源:网络

  组稿:朱贺芳 责任编辑:朱贺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其他公号如转载本公号编辑的内容,务请在醒目位置标明转自高教研修网。


  推荐阅读:

  1.【邀请函】第118届全国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北京,5月17-19日)

  2.【邀请函】第8届全国经管类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北京,5月17-19日)

  3.【邀请函】第11届全国艺术类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北京,5月17-19日)

  4. 成功立项国家级课题的1556位优秀参会教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