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科研之星风采展示

【科研之星】金怡濂:不辞夕阳铸“神威”


  编者按

  当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我国生产力既依赖于改革开放,同时也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而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这就需要我们肩负使命、担当和义务,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充分用好既有条件,为促进祖国全面发展奉献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此,高教研修网将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回顾并发现诸多科研工作者们的科研之路,深入挖掘其科研视点,共同传承名家精神。

未标题-1.png

  金怡濂,江苏常州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美誉。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曾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当选过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受聘过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3年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唯一获奖者,2010年5月国际永久编号“100434”这颗小行星以金怡濂的名字命名。

  金怡濂院士是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末参加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以来, 他始终站在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的前沿,矢志不移地为提高我国计算机技术水平而不懈奋斗。90年代,他出任“神威” 超级计算机的总设计师,领导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两代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超级计算机,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同时为国家培养和扶植了一批计算机工程技术的青年专家。近10年来,他不遗余力地为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超级计算机提供支持和指导。

  在许多人眼里,金怡濂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一位勤奋的科技工作者。他常趴在图纸上或泡在机房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在他看来,搞科研的人,不跟踪了解本专业的先进技术,无异于瞎子、聋子,长此以往,思维会迟钝,会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失去创新的灵感和激情。

  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研究半个多世纪,大多数时间里,金怡濂的物质生活不算宽裕,多年拿着固定的工资,住在单位宿舍。他说,“我们这代人,生活比较坎坷,经历过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文革,社会正面和负面的好坏对比,在我们的头脑里比较清晰。我们选择个人道路的余地不是很大,但是,读了点书,学了点东西,总希望能干点对国家有帮助的事,就会觉得很高兴。”

  “冒险和求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认真地去分析这件事究竟能不能做,既不能畏首畏尾,也不能盲目冒险。”金怡濂说,他支持直接研制千亿次级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反复研究国外同行的成果近一年后得出的结论。

  “科研条件固然重要,但起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人。”金怡濂知人善任,使许多“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他在研制国内领先水平巨型机的事业中,同时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当年的小字辈如今多已成才,其中还有几位成了院士,有的获得了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多人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协“求是”奖。为此,计算机界的一位专家说,金怡濂在人才培养上的贡献,不亚于为我国又研制了一台“神威”巨型机。

  金怡濂从不居功,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当他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笼罩在光环之下时,他淡淡地说,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成就了自己,是母校的师长培养了自己,是“神威”这个英雄团队托举了自己。计算机是年轻的学科,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是金怡濂常说的话。“研制一代机器,造就一批人才”,是金怡濂一生恪守的人才培养原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金怡濂说,计算机领域最大的特点就是“新”,不断创新,不断有新东西出现,这也是多年来他一直不断大胆重用年轻人的原因。

  他还提到:“现在的年轻人与我们这一代人不同,希望待遇高一点,工作跟自己的爱好结合更紧密一点。这种变化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时代在发展,社会总会有变化,但是,搞科研,奉献精神还是不可少。如果只为个人利益,必然产生一些短期效应,这就是‘浮躁’。”

  当在科研过程中发现问题时,他会严厉地批评,但绝大多数时候,他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他会买巧克力慰问“一线人员”,还曾为一位业务突出却不重仪表的女副总设计师聘请“形象顾问”。他家的电话是24小时“热线”,从副总师到一般技术人员,谁有问题都可以随时找他沟通。

  尽管金怡濂已年逾八旬,关注、支持下一代巨型机的发展,仍是他每天生活的重心。金怡濂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一颗“火种”。他曾经说,是新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挑选了他,而不是他挑选了计算机。


  本文来源:网络综合 图片来源:网络

  组稿:朱贺芳 责任编辑:朱贺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其他公号如转载本公号编辑的内容,务请在醒目位置标明转自高教研修网。


  推荐阅读:

  1.【邀请函】第118届全国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北京,5月17-19日)

  2.【邀请函】第8届全国经管类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北京,5月17-19日)

  3.【邀请函】第11届全国艺术类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北京,5月17-19日)

  4. 成功立项国家级课题的1556位优秀参会教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