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科研之星风采展示

【科研之星】王永志:我是科研队伍中的沧海一粟


  编者按:

  当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我国生产力既依赖于改革开放,同时也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而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这就需要我们肩负使命、担当和义务,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充分用好既有条件,为促进祖国全面发展奉献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此,高教研修网将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回顾并发现诸多科研工作者们的科研之路,深入挖掘其科研视点,共同传承名家精神。

  人物简介:王永志

  1.png

  王永志(1932.11.17-),辽宁省昌图县人,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后因院系调整并入北航),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导弹设计专业,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4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

  王永志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是“两弹一星”工程重要技术骨干,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王永志参与主持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主持了总体技术方案设计,组织了研制、试验中的总体技术协调,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跨越式发展的设计思路,正确处理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2017年6月12日,入选“八一勋章”
首批候选人名单。

  王永志带领中国载人航天队伍默默奋战,不登报,不上电视,将各种技术上的“拦路虎”一一打倒。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才开始被人们所关注。而王永志这位“大总师”为人知晓,则是直到2003年10月16日之后。那天清晨,6时23分,中国第1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太空勇士”杨利伟走出舱门向人们挥手致意……那一刻,王永志落泪了。他说:“在我的一生中,这样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是极少的。我最引以为豪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我是代表大家来领大奖。”面对祖国和人民授予的荣誉,王永志以一向谦逊的态度说载人航天技术不是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融多个学科、多门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交叉集成,堪称“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协调面最广的工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不过,当他提起我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后几十个国家元首发来贺电时,毫不掩饰自豪之情。“一个科技成就,在国际上的影响如此之大,可见其意义非凡。”王永志说这是近3000多个参与部门、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用智慧和心血铸就的卓越成就,是中国几代航天人为之奋斗的结果,而他自己“只是研制队伍中的代表”,是沧海一粟。

  王永志曾说: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这不仅是我的信念,也是我们这支队伍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和这样的一支队伍,我们的载人航天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一次次科学技术创新突破的身后是一代代科学家,耕耘许久的付出与坚守,科学发现特别是重要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我们只有冲,没有退路!谈到科研精神,他说:“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我这一生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就是自己设计的导弹可以发射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第二个愿望,就是可以把外国的卫星送入太空中任何一条轨道;第三个愿望,就是把中国人送上太空!”王永志曾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培养一批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的领军人物。他说:“我也是年纪越大才越体会到,一个人再能干,能干多少年、多少事呢?”他寄语年轻人:“勤奋加机遇等于成功。不要羡慕我们这代人赶上了这么多好机会,如今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大,机会天天有,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准备好,机会就是别人的,不是你的。”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王永志坚信:“更伟大的事情还在后头。”


  本文来源:网络综合 图片来源:网络

  组稿:朱贺芳 责任编辑:朱贺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其他公号如转载本公号编辑的内容,务请在醒目位置标明转自高教研修网。


  推荐阅读:

  1.【邀请函】第118届全国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北京,5月17-19日)

  2.【邀请函】第8届全国经管类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北京,5月17-19日)

  3.【邀请函】第11届全国艺术类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北京,5月17-19日)

  4. 成功立项国家级课题的1556位优秀参会教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