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科研之星风采展示

【科研之星】叶笃正:科研工作者的一生是一出戏


  当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我国生产力既依赖于改革开放,同时也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而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这就需要我们肩负使命、担当和义务,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充分用好既有条件,为促进祖国全面发展奉献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此,高教研修网将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回顾并发现诸多科研工作者们的科研之路,深入挖掘其科研视点,共同传承名家精神。

  叶笃正(1916.2.21—2013.10.16),又名叶平斋,出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省安庆市,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气象学会原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名誉所长。

  1.png

  叶笃正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气象科学研究人才,也获奖无数。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200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把获得的奖金都捐献给了国家,设立了“学笃风正”奖、“全球变化科学奖”等奖项,以奖励研究成绩突出的后来人。

  叶笃正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提出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并引发一系列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重要贡献;70年代后期,从事地-气关系和倡导全球变化研究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和国内同行们的经年探索,充分证明了气象是可以被预测的。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无一不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并为天气预报、气象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叶笃正笔耕不辍,不间断地向世人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气象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纵观叶笃正一生的科学生涯,充满了开拓创新。他将西方的分析方法与中国传统的系统论思想结合,倡导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他注重观测事实,反复强调“事实是最重要的”这一罗斯贝的谆谆教诲;他将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从观测数据分析入手,分析、归纳、总结,发现新的现象、新的规律,然后通过严谨的理论推演揭示其中的物理机制,最后再利用物理实验或数值模拟再现所研究的过程,证实或检验这些发现;他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将动力气象学的理论成功地应用于东亚天气气候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天气气候预测业务的发展;他视野开阔,纵横于多个学科领域,提出全球变化的重要科学问题,引领了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潮流;他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强调地球环境变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有序适应”的理念,成为当今国科联(ICSU)未来地球伙伴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叶笃正显得很平静。他说:“能够获得这项大奖,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兴。我以一个平静的心情来接受,因为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是对我个人科学生涯的一个肯定,更是对我的合作者、我的同事们和整个气象科学界的努力探索、勤奋工作成果的赞誉。”

  这位跨越了世纪的气象学泰斗,将他的一生都交付给了气象科学,孜孜不倦地探究气象科学的奥秘。“一个科学工作者,一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一出戏,这出戏演出要成功,有两个必需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有一个舞台,对我来说,这个舞台是科学院和大气物理所给我的;同时,还要有众多的演员,彼此帮助,彼此和谐,这出戏才能够演出成功。”叶笃正生前常说,任何大事都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需要很多很多人齐心协力,所以,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人才培养好,“总要后继有人。”正如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对叶笃正的评价:“一直以无尽的热情和善良帮助学生的叶教授,得到了他遍及世界各地的弟子们的高度尊敬和感激。”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为我们祖先辉煌的业绩而感到骄傲,也都会对新中国成立前人民所受的各种残酷压迫和灾难感到耻辱。要把祖先的辉煌当成动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也要把过去的耻辱当成动力,为彻底清洗它而奋斗。”
叶笃正先生虽然已经离去,但他提倡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将永远启迪后辈学人,奋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