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科研之星风采展示

  【学员之星】孔杨:“寂寞”与“情调”同是科研的代名词


1.png

  近期,有很多关于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话题。对于科研领域的女性佼佼者,我一直抱有好奇的心态,对很多女科学家、女博导有所耳闻,但没有真正接触并深入了解过她们。第118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期间,我有幸采访到孔杨老师,请她谈谈对科研的一些感想。

  交谈中,孔老师就很多科研领域的问题及立场表达了她的看法,没有虚化,只有坦诚,希望我能在这里,用自己肤浅的语言将孔老师的在科研方面的“独具匠心”转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这些朴实而又充实的问答与阐述中找到困惑我们已久的答案吧。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齐驱并进

  “其实我不觉得自己的学术成就很高,我觉得自己才刚开始走上这条路,这是件有意思的事情,而且能够做一辈子。”采访伊始,孔老师非常自谦。她就自己科研项目及未来发展情况作出了详细介绍,“科研项目的申请是一个复杂也简单的过程,说它复杂是因为首先得有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问题,然后这个研究问题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观照,在这个前提下,作为一个科研者就得思考,你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对社会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顺利地展开研究?这些都是摆在研究项目申请前需要先想清楚的。说它简单,即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研究项目,按照既定的科研申请程序走,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和心力。”

  孔老师申请的项目是与医疗管理相关的,提及她的项目初衷,老师回顾了她的求学经历。本科和硕士与数学相关的专业经历,给予了她之后在研究中严谨和缜密的思维习惯。做老师之后逐渐转向医院管理方面,加之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和取向,形成了现在的整个学科背景。但是,医院管理范围很大,研究项目的关注点对项目研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孔老师提到,在卫生事业管理中,医院管理、分级诊疗等都是热点问题,医患矛盾在现实社会中也逐渐甚嚣尘上,政府管理部门、医院、老百姓等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认知,这种针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站位引发了孔老师的兴趣。“因为博士期间是做冲突分析的,我想到这是一个切入点,正好把这三者都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整理和思考就着手申请教育部项目。”

  另一方面则是孔老师作为科研者对社会发展的敏锐嗅觉,“在目前‘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整个中国社会关注什么话题?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在哪些地方?现实中一些既有的医疗矛盾是怎么解决的?而从这些发问中找到一个研究的平衡点是很重要的。”在孔老师提及的项目中,她研究并找到政府、医院和百姓三方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并作出了流程上的优化,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她自己数学上的优势。

  对于研究者来说,如何将自己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孔老师开宗明义地指出,理论研究本来就是为了应用的,不光是为了做理论而研究,对于她自己来说,将二者结合起来,与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的单位部门都是对口,是可以契合到一起的。

  “寂寞”是科研人员的不可或缺

  不同于其他的社会角色和身份,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于孔老师看来,所谓的素质就是要能创新,能做出对社会对人们有用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能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地从枯燥的科研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之光。“同团队里的人交流,坦诚自己遇到的问题等,这种不断的交流,会引发我新的想法和灵光一闪的新发现,进而促进之后的研究。”她谈到,“做科研和做其他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你可以思维活跃,但是一旦选择了一个课题,就要认真去完成,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科研项目并不是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就能看到结果,它可能需要很漫长的过程。”孔老师提到,做科研除了兴趣之外,专注也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还要能坚持有韧劲,“因为做一点成功一点,也许会成为让你上瘾的点,从而一直做下去。”谈到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选择做科学研究,她说“其实,我们在做很多选择的时候,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合适,也就谈不上把利弊看得很清楚。我想更多的就需要在实践中发现自我的长处和短处。一旦决心在选择的方向上继续走下去,年轻人还是需要一点精神去坚持的,在坚持中把‘利’发挥到最大,把‘弊’限制到最小。”

  大学生想要搞科研,难免深感理论知识不足,孔老师建议青年科研人员努力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其中阅读文献的能力必不可少,“参考文献的时候要讲究方法,涉猎的面要足够宽,钻研的度要足够深。”尤其注意的是,在科学研究初期大家可能觉得很难迈出第一步,面对老师的指摘也甚至不耐烦,对此,孔老师建议要虚心交流,真正领悟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许多人来说,科研是一项终生的事业,之于个人来讲会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件。孔老师也不例外,虽然跟自己的老师提过放弃,但是从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想要放弃。“我感念我的导师及同事们的鼓励和家里人的支持,这些来自身边的温暖和感动是我一直坚持做科研的动力。”孔老师坦言。

  科研女性更懂得以“情调”相待

  交谈中可以发现孔老师是一个很爽朗的人,她对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有着很深刻的认知。谈及现在社会人们对女博士的刻板印象,她不置可否。“生活是个人的,女博士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趣和生动,工作之余我会寻找生活的情趣,在日常中保持有情调的生活体验。而学识上的区别并不代表着思想和价值观有差别,志同道合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也是孔老师的为学、研究原则。

  现在,国家大力引入在国外留学的优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回来,有更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回流,这也不断改变着公众对科研工作者的印象。“现在不会像以前那样,读博士就让人觉得很瘆得慌,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女性去读博士,首先这并没有那么可怕,其次是读博士对一个人在独立思考上的训练很有帮助,能够帮助自己做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决定。”孔老师谈到。

  “对我自己来说,做科研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去享受探索未知领域的乐趣,这是一种情调。我们选择一些感兴趣的方向去探索,有的课题可能运气比较好,刚好赶上好时机受到很多关注;有些课题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慢慢研究,而且关注度可能也不太一样。但我觉得不管是哪种,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我认为它是重要的、有趣的问题。我会一直坚持这个原则,选择重要的问题,做感兴趣的事情。”

  作为一位新时代的新女性,孔老师表示女性到底适不适合从事科研从来都不是她考虑的问题。“我只需要问我自己喜不喜欢科研,能否从科研中得到一些乐趣和成就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科研工作者进入公众视野,对于提升学生的信心和推动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谈及如何权衡家庭经营和学术研究,孔老师再次对其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

  用一颗“赤子之心”撑起半边天

  谈到对未来的期望,孔老师希望更多的年轻学者怀揣着对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从事科研工作。“目前,我国从事科研工作还远未实现科技队伍的多元化。社会需要发展,发展需要科技,科技需要女性。希望通过广泛的宣传,鼓励更多的女性投入科技事业,使中国科技女性迅速成为高科技创新行业的重要角色,让科技女性也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撑起我国科技事业的半边天。”

  “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我希望他们有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所谓科研,就是探索一些别人没有干过的事情,遇到困难在所难免。在这方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也要对自己有信心,遇见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一点点的朝着目标靠近。中间的道路也许比较曲折,但每一个真正花了力气、费了心思的人,最后都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关键还是用心和坚持。另一方面,探索未知领域要求我们自己时刻学习新的东西,迎接挑战、解决问题,这本身也是科研乐趣的一部分。”她希望青年科研人员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生活中,也需要有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有自己做人和做事的原则。

  访谈结束之余,孔老师坦言在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中受益颇丰,“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对课题立项的帮助特别直接,这些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去学习,然后再写项目申请书,尽管学术水平优秀,但是写出来的和报上去的东西不一定是符合规范要求的。通过参加培训班,我很清晰地了解到专家真正想要的科学研究,这对我的项目立项是事半功倍的。”孔老师将培训班了解到的关于项目申请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项目申请结合起来,清晰明了地发现并改正了其项目申请书不规范和不科学之处,也更加明确了项目申请的专业规范和原则,同时也让她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知。

  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已由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主办了100余届,本届由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创建的高教研修网具体负责。近几年,先后有西南石油大学、内江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数十所全国高校承办过此研讨会。6918位参会者中1556位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参会者的文章经会议推荐发表成功率约为25%,成效显著,被参会者誉为提升科研水平的“黄埔军校”。


  本文来源:高教研修网 图片来源:高教研修网

  记者:朱贺芳 责任编辑:朱贺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其他公号如转载本公号编辑的内容,务请在醒目位置标明转自高教研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