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科研之星风采展示

【学员之星】张弛:运匠心臻至善,且行且砺恒求索


  初次相谈,张弛老师波澜不惊,轻描淡写,仿佛所有历经过的艰难、瓶颈都已忘却,她清秀朴素的外表下,表现出科研人的干练与坚韧。你会感受到她身上散发出来的一种力量,那是一种不忘初心精益求精的执著,一种全力以赴追求极致的坚毅——而这些,都是科研工作者独有的特质。

  ——编者按

  QQ截图20190603110106.png

  张弛(1981-)女,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所副所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近五年,荣获河北省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人)等省部级成果奖3项;省“三三三人才”第三层次人选、市级“社科优秀青年专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一项、省社科基金两项、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等,执笔参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第二)两项。近五年发表中文核心论文(第一作者)近30篇,人大复印全文转载5篇,
CSSCI扩2篇。

  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科研之路,是一条艰难的旅途,不仅需要坐得住冷板凳的决心和耐力,更需要常人难以企及的执著和毅力。张老师从初次参加工作伊始就给人以沉稳可靠的印象,她笑言:“刚进单位,老领导们大多会觉得我这个年轻人坐得住”。正是因为这份“坐得住”,张老师承担了系里许多材料整理等相关文字工作,这些经验成为她日后搞科研的基础,也正是这些实践,才让她的科研工作显得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在与各个单位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她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体性感知。

  QQ截图20190603110133.png

  学术阶段的训练也是在这些实践基础上展开的,受益于工科专业背景形成的对制造产业与生产流程的认知,张老师在报考天大博士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青睐和鼓励,通过艰苦的考博之路——脱产学习旁听并自修教育学和研究方法等理论课程,终于通过了天津大学严格的笔试和面试,被录取为博士生,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初期获得培养的人才。张老师坦言,之前在职业教育学校学到的基本运行和管理方式,以及在一线对学生的教学和就业发展的关爱,能让她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因而在博士生的学术训练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也有思维方式转变的壁垒,但痛苦的思维转型之后,之前在实践生活中所筑的基,全部成了搞学术强劲的助力,正所谓‘果在别处’。”

  怀着对职业教育的向往和之前经历的感恩,张老师在博士毕业之后依然选择在高职院校工作。关于科学研究,她并不认为在高平台、高投入、高资源的学校就是绝对好的,在学术氛围不太浓厚的高职院校,也有着其培育学者、发展学术研究的沃土,能够将研究的根基深深植入最活跃、最前沿的职教实践,发现真的研究问题,高效率汲取研究力量。

  QQ截图20190603110205.png

  在张老师看来,做科研需要一种“至善”的精神,一种对完美、极致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从事科研工作,有时会有一个‘低效’的阶段,看似是在‘磨蹭’,久久出不了成果。而这种‘低效’,很可能是科研工作者深入探究、精益求精的过程。”

  厚积薄发,待水到渠成

  谈及自己的研究方向,张老师说道是“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研究”。延续她博士期间对职业能力的研究,她又将概念的外延扩展了,涵盖了对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她申请到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产教融合”的课题。谈到课题申请,张老师对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表示感谢:“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对我帮助非常大,通过参加培训,更加深入了解了课题项目立项的知识及其规范要求等内容,专家的指导让我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知,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相信这对于切实提高国家级和省级社科基金各类项目选题论证的水平也大有裨益。”

  QQ截图20190603110227.png

  张老师提及,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从事自身事业的职业能力之一,科研成功需要具备四个层次的能力:一是基本的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二是基于文献研究对创新的洞察能力,三是交流沟通,四是谦逊、积极的研究心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四个层次是相互融会贯通的,尤其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她强调,对于每一个科研工作者而言,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而只有了解细节,才能发现新东西。在学术和科研上,不能急于求成,要高度重视每个细节,反复求证,精益求精。

  张老师重视与人的沟通能力,她认为无论是在人文社科类还是理工科类,一些研究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忽略科研成果输出与交流,认为埋头干活就可以了。科学研究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应用与推广。在学术交流中提升成果的理论研究水平;在应用推广过程中,提升成果的实践价值。这都需要通过调研和交流去完成。因此,公共表达中与人沟通的能力就变得重要起来。“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个人力量是微薄的,科学研究要懂得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张老师如此说道。

QQ截图20190603110259.png  

  除了沟通,科研工作者还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无论何时,只要思维方向正确,我相信问题是可解决的,至于研究有无成果,我想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做好眼前事,不轻言放弃,不半途而废。真正的科学研究,大多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诞生具有显示度的成果,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追求极致,当“匠心”求精

  张老师对她的生活体验有着细腻的感知,基于职业能力的视角,她将职业能力作为一个量度和抓手来审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她将这份感知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令很多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并完成了职业规划。

  QQ截图20190603110346.png

  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张老师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几点经验:第一,不要对课题望而却步。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和兴趣,然后在这个方向上不断细化、不断琢磨,慢慢地摸清其门道,再耐着性子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立项的;第二,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往往还伴随着枯燥,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但是科研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不断的学术训练,坚持精益求精才能看到效果。多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研究逻辑和坚持的方向。第三,科研工作者忌讳闭门造车,需要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的开拓,就需要有一些学术想象力。大量读文献并参与实践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一个研究主题,而适当的学术想象思维可以让我们在该主题上发掘出更多创新的东西,从而充实原有的研究思维和知识体系。第四,读书要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读,学会精读、通读、略读,并且要培养出一种文献分类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一定要是适合自己的。另外,“清醒时写作,糊涂时读书”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

QQ截图20190603110410.png

  对待知识与科研,张老师强调“全面而细致”。“科研团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需要细致的摸索,根据学校和团队自身的情况建立起一整套和谐有序的运行机制。”张老师坦言,“众所周知,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项长期战斗的过程,优秀的科研成果来自于广泛积累后的厚积薄发,更来自于个体与团队的通力合作与执著探索。只有心无旁骛地去钻研,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才有可能学有突破,取得学术进步。”说到此,她淡淡的笑容里蕴含着坚定的意味,正如她平和淡然的处事之下,是不断向前的坚定步伐。

  一路走来,在科研的沃土上,张弛老师心怀“匠心”,不断耕耘,不断收获。

  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已由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主办了100余届。近几年,先后有西南石油大学、内江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数十所全国高校承办过此研讨会。6918位参会者中1556位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参会者的文章经会议推荐发表成功率约为25%,成效显著,被参会者誉为提升科研水平的“黄埔军校”。


  本文来源:高教研修网 图片来源:张弛

  记者:朱贺芳 责任编辑:朱贺芳

  特别声明:本稿件为高教研修网原创,转载本文请联系高教研修网获取授权,同时请务必在醒目位置标明转自高教研修网。


  推荐阅读

  1.【邀请函】第125届全国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青岛,8月6日-10日)

  2.【邀请函】全国高校科研管理专题研讨会(青岛,8月6-10日)

  3.【收藏】1556位申请到国家级课题的往届参会优秀教师,您认识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