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科研之星风采展示

【科研之星】闵恩泽:科研创新就像吃“麻辣烫”


  当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我国生产力既依赖于改革开放,同时也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意义,而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这就需要我们肩负使命、担当和义务,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充分用好既有条件,为促进祖国全面发展奉献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此,高教研修网将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回顾并发现诸多科研工作者们的科研之路,深入挖掘其科研视点,共同传承名家精神。

  1.png

  闵恩泽(1924.2.8-2016.3.7),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之一,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1946年,闵恩泽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进入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工作;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几十年来,他为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已授权140件(国外授权32件);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33篇,其中SCI收录78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及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闵恩泽曾总结自己几十年的工作历程称,他一生做了三类工作:满足国防急需和炼厂急需的工作,帮助石化企业摆脱困境的工作,以及基础性、战略性、长远性科技研发工作。无论是国家需要、企业需求还是科研导向,闵恩泽从来都是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爱国对于闵恩泽而言并非一个空洞的口号,他用一生行动为“爱国”二字赋予了朴实无华的内涵。“对我来说,53年前从美国回来是正确的选择,把自己的一生跟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这是我最大的幸福。”闵恩泽说。

  作为战略科学家,闵恩泽非常关注和熟悉国际科技前沿,并始终站在世界石油化工科技的前沿。自主创新,是闵恩泽一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关键词。总结几十年的创新体会,闵恩泽诙谐地说:“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果。”“又辣又爱”道尽创新苦与乐,“坚持下去”折射人生尽执着。

  闵院士认为,自主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装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原始创新最为重要,自主创新要不断将技术的科学知识基础转移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基础上来。他指出,虽然现在技术变化很大,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仍然是创新的基础;学好英语以及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对实现创新很有帮助。

  他说:“像艺术创作一样,科学创新同样离不开灵感,创新的灵感来自于联想,而联想源于博学广识和集体智慧。”谈到不断追求创新的最大驱动力,闵院士说是“责任”。在他看来,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国家需求”这4个字,始终像一盏闪亮的明灯,照耀着闵院士的创新之路。

  2.png

  在辛勤工作、不断钻研科学的同时,闵恩泽没有忘记传道、授业、解惑,以教育后人,培养我国科技发展的后继力量。自1978年以来,闵恩泽带出数十名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这些学生当中,大多已经成长为我国石化领域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闵院士对青年学子寄予厚望,并给予了有益的建议。闵院士谈到,青年学生、工作者一定要有奉献精神,要勤奋、执着,要培养团队精神。闵院士还引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各有各的本领,靠共同努力取得真经的故事,讲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他说,培养团队精神一定要注重诚信,要宽容,还要学会平等待人。

  3.png

  在学生们眼里,闵先生既是严师,又是益友,更是令人尊重的楷模。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闵恩泽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位科学大家的拳拳爱国心、戚戚爱民意。正如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闵恩泽的颁奖辞所言:“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2010年9月23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将第3099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闵恩泽星”。太空中闪烁着一颗闵恩泽星,召唤着有志于科学探索的人们不断奋进。


  本文来源:网络综合 图片/视频来源:网络

  组稿:朱贺芳 责任编辑:朱贺芳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其他公号如转载本公号编辑的内容,务请在醒目位置标明转自高教研修网。

  推荐阅读

  1.【邀请函】第125届全国项目申请与论文发表指导会(青岛,8月6日-10日)

  2.【邀请函】全国高校科研管理专题研讨会(青岛,8月6-10日)

  3.【收藏】1556位申请到国家级课题的往届参会优秀教师,您认识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