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了?

全国艺术规划申报

《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介绍

     作者简介:       

    林健,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博士生导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University)管理学博士、博士后;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五邑大学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高等学校管理、高等工程教育、薪酬与绩效管理、组织战略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先后出版《战略视角下的大学管理》、《大学薪酬管理》等3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10余篇,其中SCI,SSCI,EI,ISTP以及CSSCI收录论文150余篇。  

    《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主线,内容涵盖卓越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重要方面,由此构成了对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完整而系统性的研究。本书由相互紧密关联的17个专题构成,每章一个专题,这些专题不仅是中国工程教育当前和未来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且是国际工程教育界普遍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本书从工程教育、高校管理和政策研究等多角度综合研究卓越人才培养问题。本书不仅涵盖宏观层面的分析和理论研究,而且结合微观层面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尽可能地给出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因此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本书不仅能为培养面向用人单位的优秀人才的高等学校的领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以及工程教育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而且可为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机构、企业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参考。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在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尤其是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和主体框架、卓越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标准体系及国家标准、高校配套政策及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与用人单位合作、工程教育国际化、创新能力培养、领导力培养、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培养质量保障等17个方面。

  本书分为基础篇、核心篇和拓展篇三部分。其中基础篇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部分,是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了解和做到的。核心篇的内容是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所必须做好的最核心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是“卓越计划”对参与高校的重点要求,而且是教育部对参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检查的重点。拓展篇的内容是在核心篇的基础上,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是培养名副其实的卓越工程师所不可或缺的工作。

吴启迪、朱高峰和余寿文为该书作序。

 

  吴启迪,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

  朱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顾问,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原国家邮电部副部长。

余寿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盟(IFEES)原副主席、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前言

     实现中国梦,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

  中国工程院在2009年发布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中指出,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2)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薄弱问题长期未解决;(3)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4)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5)产学政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解决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培养出满足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就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纲要》)的重大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的、在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之路中的一项具有引领性、突破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全国性重大教育教学改革计划。

  “卓越计划”的引领性表现在其对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上。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占所有本科院校的90%,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工科本科在校生占全国高校本科在校生的1/3左右,因此,在工程教育领域进行改革的“卓越计划”不仅会对“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也会对其他工科学生的培养产生影响;不仅会对“卓越计划”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也会对具有包括工科专业在内的应用型专业的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事实上,从“卓越计划”启动至今,除了“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外,非“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不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其他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对“卓越计划”的关注和重视,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充分说明了“卓越计划”的引领性。

  “卓越计划”的突破性和创新性表现在其针对工程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体制、机制、历史和现实问题所提出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上。在主要任务上,“卓越计划”提出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等5项任务。在政策措施上,“卓越计划”提出建立多部门联合实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前言施的组织领导体系、设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改革工程教育教师职务聘任、考核与培训制度、制定鼓励高校和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若干政策等保障措施。事实上,用一位在国际工程教育界具有影响的长期从事工程教育的“985工程”大学的校领导的话说,“卓越计划”将工程教育几十年来不断研讨、纸上谈兵而未付诸行动的先进的思想、idea和措施付诸了行动,是中国高等教育上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应该从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认识。首先,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卓越工程师培养关系到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三大战略的实施,将为这三大战略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其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是长期的社会需求。虽然,在《纲要》中“卓越计划”实施年限只能与《纲要》同期,但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只能是不断增加,并且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第三,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优秀工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企业产品的生产,涉及众多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

  本书分为基础篇、核心篇和拓展篇三部分。其中基础篇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部分。该部分内容是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了解和做到的,包括“卓越计划”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卓越计划”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首要问题即定位、从工程师分类的角度分析工程人才培养、“卓越计划”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标准体系与国家层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要求即通用标准、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需要制定的学校工作方案,以及“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必须制定的参与专业的培养方案等。

  通过上述特点,作者期待本书不仅能够为参与包括卓越工程师培养在内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的领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以及工程教育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而且能够为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机构、企业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然而,限于作者的水平以及工程教育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本书也一定存在不少的缺点和不足,期待能够得到兄弟院校的同仁和社会各界专家的批评指正。希望本书的出版不仅能够聚焦和引导人们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关注点,而且能够切实可行地为卓越工程师等优秀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推动“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尽绵薄之力。

基础篇第1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的时代背景31.1工程教育的国际挑战

1.1.1美国的工程教育

1.1.2欧洲的工程教育

1.1.3日本的工程教育

1.1.4印度的工程教育

1.2工程教育的国家责任

1.2.1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2.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2.3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1.3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需要

1.3.1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1.3.2我国工程教育的未来需要

1.4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4.1工科院校学校层面的问题

1.4.2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内部问题

1.4.3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外部问题

1.4.4工科毕业生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体框架

2.1“卓越计划”的总体设计思路

2.1.1“卓越计划”的概念释义

2.1.2“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

2.1.3“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

2.1.4“卓越计划”的基本原则27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目录2.1.5“卓越计划”的主要特点

2.1.6“卓越计划”的实施领域

2.1.7“卓越计划”的组织管理

2.1.8“卓越计划”的重点任务

2.2“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体系

2.2.1卓越工程师培养层次

2.2.2“卓越计划”培养标准体系的构成

2.3“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

2.3.1“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2.3.2改革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

2.3.3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

2.4“卓越计划”的教师队伍

2.4.1工科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2.4.2“卓越计划”对教师队伍的要求

2.5“卓越计划”的企业联合培养

2.5.1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2.5.2建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6“卓越计划”的国际化培养

参考文献

第3章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定位

3.1问题的提出

3.2工科院校的分类和人才培养

3.2.1工科院校的分类

3.2.2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3.3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原则

3.3.1服务面向原则

3.3.2办学层次原则

3.3.3自身优势原则

3.3.4未来需求原则

3.4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实现

3.4.1实践教学

3.4.2能力培养

3.4.3产学合作

3.4.4创新教育

3.4.5注重特色

参考文献

第4章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

4.1问题的重要性

4.2现有工程师的分类

4.2.1英美工程师的分类

4.2.2我国工程师分类中的问题

4.3我国工程师类型的划分

4.3.1工程师分类的原则

4.3.2我国工程师培养类型的划分

4.3.3工程师分类中的相关问题

4.4各类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4.4.1工程师培养标准的构成分析

4.4.2服务工程师培养标准

4.4.3生产工程师培养标准

4.4.4设计工程师培养标准

4.4.5研发工程师培养标准

4.5各类工程师培养与成长的途径

4.5.1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4.5.2工程师类型与人才培养层次

4.5.3各类工程师的成长途径

参考文献

第5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标准体系与通用标准

5.1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及其标准体系

5.1.1国家教育质量标准

5.1.2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5.2“卓越计划”标准体系的构成

5.3“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制定原则和基本思路

5.3.1“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制定原则

5.3.2制定“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基本思路

5.3.3制定“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基本过程

5.4美国、欧洲和英国制定的工程专业人才标准

5.4.1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对毕业生的标准

5.4.2欧洲工程师协会联盟对欧洲工程师的标准

5.4.3英国工程理事会对各类工程师的标准

5.5“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

5.5.1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

5.5.2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5.5.3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5.5.4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与“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比较

5.6“卓越计划”硕士层次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

5.6.1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

5.6.2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5.6.3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5.6.4“卓越计划”本科层次与硕士层次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比较

5.7“卓越计划”博士层次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

5.7.1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素质要求

5.7.2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知识要求

5.7.3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5.7.4“卓越计划”硕士层次与博士层次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6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

6.1专业领域

6.1.1专业领域的选择

6.1.2人才培养层次的确定

6.2培养模式

6.2.1工程师培养现状分析

6.2.2“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6.2.3参与高校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6.3教师队伍建设

6.3.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6.3.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6.4政策措施

6.4.1经费保障

6.4.2学生遴选

6.4.3教学管理

6.4.4学籍管理

6.4.5毕业标准

6.4.6教师评聘与考核

6.5国际化培养

参考文献

第7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

7.1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

7.1.1找准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7.1.2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7.1.3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

7.1.4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7.2专业培养方案的构成要素

7.3学校培养标准的重要性

7.3.1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学校层面的具体化和特色化

7.3.2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依据

7.3.3制定毕业标准与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标准

7.3.4评估检查“卓越计划”实施情况的根据

7.4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

7.4.1制定学校标准必须满足的要求

7.4.2学校标准的主要构成

7.5学校培养标准的实现

7.5.1学校标准的细化

7.5.2学校标准的实现

7.6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

7.7企业培养方案

7.7.1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重要性

7.7.2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

7.7.3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7.7.4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

7.7.5按照目标功能模块化设计企业培养方案

7.7.6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

7.8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化

7.8.1国际化不一定要走出国门

7.8.2各种类型的参与高校都能够开展国际化

7.8.3努力营建国际化的办学环境

参考文献

核心篇第8章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1578.1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8.1.1满足培养目标需要的根本价值

8.1.2体现学科专业领域整体的继承和发展价值

8.1.3反映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独有的特色价值

8.1.4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最终价值

8.2“卓越计划”课程体系的特征

8.2.1“卓越计划”课程体系的独特性

8.2.2“卓越计划”课程体系的权变性

8.2.3“卓越计划”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8.2.4“卓越计划”课程体系的多样性

8.3模块化课程体系

8.3.1层次化课程体系结构

8.3.2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

8.3.3“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

8.3.4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

8.4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组

8.4.1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

8.4.2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

8.4.3处理好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8.4.4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8.4.5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8.5课程体系的优化

8.5.1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8.5.2注重实践课程模块的建设

8.5.3重视课外学习不可或缺的作用

8.5.4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8.5.5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进行教材建设

8.6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

参考文献

第9章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

9.1国外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9.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9.2.1学习方式的研究性

9.2.2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9.2.3教师教学的主导性

9.2.4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9.2.5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9.2.6师生地位的平等性

9.2.7学习方式的灵活性

9.3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

9.3.1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

9.3.2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

9.3.3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

9.4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机理

9.4.1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

9.4.2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9.4.3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9.4.4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升

9.5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9.5.1教师要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和更强的知识应用能力

9.5.2教师的研究成果和造诣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

9.5.3教师必须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9.5.4教师需要对教学热爱、投入和研究

9.5.5要加强教学团队的合作

9.6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9.6.1重视建立研究性学习的考核评价体系

9.6.2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

9.6.3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基本理论学习的关系

9.6.4研究性学习的教学风格应灵活多样

9.6.5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施个性化学习

9.6.6最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和课程

9.7研究性学习实例说明

参考文献

第10章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10.1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工科教师的要求

10.1.1对工科教师的基本要求

10.1.2对工科教师的工程能力要求

10.1.3工科教师工程能力的最低要求

10.2工科专职教师的引进聘任

10.2.1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出站人员

10.2.2国外著名高校工程专业博士

10.2.3具有海外工程经历的留学人员

10.2.4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企业高层次人员

10.3工科专职教师的在职培养

10.3.1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0.3.2工程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10.3.3工程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

10.3.4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10.3.5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10.4兼职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10.4.1兼职教师的任务职责

10.4.2兼职教师的聘任

10.4.3兼职教师作用的发挥

10.5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10.5.1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10.5.2教学团队的主要任务

10.5.3教学团队组织建设

10.5.4教学团队文化建设

10.6工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证

10.6.1制定专职教师的聘任与考核标准

10.6.2开设“工程型”教师职务系列

10.6.3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的制度

10.6.4其他制度措施的设立

10.7工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激励

10.7.1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10.7.2鼓励教师到企业丰富工程实践经历

10.7.3激励教师重视提高工程能力

10.7.4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10.7.5大力支持教学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第11章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11.1教育与教学、实践与创新

11.1.1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11.1.2实践是工程的本质

11.1.3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11.2工程实践教育模块的构建

11.2.1构建工程实践教育模块的原则

11.2.2工程实践教育模块的构成

11.3工程实践教育途径的开拓

11.4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

11.4.1工程训练的教育属性

11.4.2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

11.5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

11.5.1校企共同建设的内容

11.5.2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主要任务

11.6教师工程实践教育能力的培养

11.6.1教师工程实践教育能力分析

11.6.2专兼职教师实践教育能力的培养

11.7工程实践教育质量的评价

参考文献

第12章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

12.1校企全程合作是“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

12.2校企全程合作的主要环节和合作内容

12.2.1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12.2.2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2.2.3共同建设工科教师队伍

12.2.4共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12.2.5共同制定企业培养方案

12.2.6共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2.2.7共同实施企业培养方案

12.2.8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

12.2.9共同评价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12.3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

12.3.1系统全面的合作模式

12.3.2模块化的合作模式

12.3.3基于项目的合作模式 

12.3.4订单式的合作模式

12.3.5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

12.3.6学工交替的合作模式

12.3.7多专业联合的合作模式

12.3.8课程置换的合作模式

12.4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机制的建立

12.4.1校企合作双方的动机分析

12.4.2校企合作的根本原则: 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12.4.3校企合作的组织保障: 校企合作委员会

12.4.4校企合作的制度保证

12.4.5校企合作的政策激励

12.4.6校企合作的经费保障

12.4.7高校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

12.4.8校内企业研发基地/平台的建设

12.4.9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

12.4.10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

12.5校企全程合作教育需要的政策法规支持

12.5.1校企合作的国家立法和国家政策

12.5.2校企合作的政府支持

12.5.3校企合作的企业要求

12.5.4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

12.5.5鼓励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政策

12.5.6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第13章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

13.1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性

13.1.1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13.1.2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13.1.3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

13.2面向世界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

13.2.1各种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

13.2.2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的基本要求

13.3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13.3.1国际化课程的设置

13.3.2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充实

13.3.3国际化课程体系构建要注意的问题

13.4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

13.4.1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及其特点

13.4.2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国际化

13.4.3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的国际化

13.5改革外语教学

13.5.1重视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13.5.2将外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3.6建立国际化的教师队伍

13.6.1教师队伍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

13.6.2建设国际化教师队伍的途径

13.7实施多模式国际合作办学

13.7.1国际合作办学的3种模式

13.7.2国际合作办学的其他作用

13.8开展国际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13.9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

13.9.1教师的国际交流

13.9.2学生的国际交流

13.9.3国际教育资源共享

13.10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13.11国际化中的民族性和本校特色

13.11.1国际化与全球一体化

13.11.2国际化与民族性

13.11.3国际化与本校特色

参考文献

拓展篇第14章卓越工程师领导力的培养32514.1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性

14.1.1对领导力本质的基本认识

14.1.2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4.1.3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性

14.1.4发达国家工程人才领导力培养情况

14.2卓越工程师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14.2.1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应具有的个人特质

14.2.2卓越工程师的专业优势

14.2.3卓越工程师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14.3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L?A?R模式

14.3.1领导力培养的最佳方式

14.3.2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L?A?R模式

14.3.3学生个体因素对L?A?R模式的影响

14.4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课内学习

14.4.1适用于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

14.4.2根据领导力形成的特点和规律设计的教学方法

14.4.3领导力教育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

 14.5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课外实践

14.5.1课程实践活动

14.5.2党团班会活动

14.5.3学生社团活动

14.5.4企业实践活动

14.5.5社区服务活动

14.6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教师选择

14.6.1校内专任教师

14.6.2工业企业领导者

14.6.3政府官员

14.6.4本校成功校友

14.6.5校内领导干部

14.6.6社区领导者

参考文献

第15章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15.1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及其要素分析

15.1.1创新及其主要特征

15.1.2创新能力的内涵

15.1.3知识视野

15.1.4创新意识

15.1.5创新思维

15.1.6创新技能

15.1.7创新素质

15.1.8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15.2卓越工程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5.2.1创新思维的特征

15.2.2创新思维的构成

15.2.3思维定势的突破

15.3改革课程与教学内容满足创新能力培养

15.3.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需要具备的特点

15.3.2重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精选通识教育教学内容

15.3.3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综合性的专业课程模块

15.3.4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

15.3.5开设专门研讨工程学科专业前沿发展的课程

15.3.6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提供创新教育素材

15.4推行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性学习

15.4.1研究性学习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

15.4.2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是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问题

15.4.3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突破思维定势求新求异

15.4.4组织好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

15.4.5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15.4.6建立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评价制度

15.5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创新能力提升

15.5.1创新性实验

15.5.2创新训练项目

15.5.3创新竞赛活动

15.5.4参与研究项目

15.5.5社会创新实践

15.6构建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平台支持创新能力提升

15.6.1开放式实验室

15.6.2创新实践基地

15.7营造促进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氛围

15.7.1浓郁的创新文化

15.7.2宽松的文化氛围

15.7.3平等的教学氛围

15.7.4自由的学术氛围

15.7.5和谐的师生关系

15.7.6多样化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第16章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16.1特色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质追求

16.1.1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是人才市场的需要

16.1.2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是学校优势的体现

16.1.3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是人才质量的保证

16.2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形成特色的前提

16.2.1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的因素

16.2.2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的过程

16.3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特征

16.3.1异质性

16.3.2有限性

16.3.3公认性

16.3.4稳定性

16.3.5工程性

16.3.6导向性

16.4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内涵

16.4.1教育教学理念

16.4.2学科专业建设

16.4.3专业培养标准

16.4.4大学文化建设

16.5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形成

16.5.1高校规划的重点

16.5.2学校工作方案

16.5.3专业培养方案

16.5.4干部任期目标

16.5.5教师岗位职责

16.5.6高校年度工作要点

16.5.7高校年度经费预算

16.5.8高校教育教学资源

16.5.9高校教学督导

16.5.10教职工年度考核

参考文献

第17章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17.1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17.1.1人才培养定位

17.1.2学科专业确定

17.1.3专业培养方案

17.1.4课程体系改革

17.1.5教学方法改革

17.1.6行业企业合作

17.1.7教师队伍建设

17.1.8学校内部管理

17.1.9政策机制导向

17.2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涵

17.2.1以学生的培养需要为中心

17.2.2贯穿人才培养始末的全过程

17.2.3从各个不同角度入手的全方位

17.2.4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的全员性

17.2.5采用多种质量管理方法的多方式

17.3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7.3.1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17.3.2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原则

17.3.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

17.3.4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的组织结构

17.3.5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的多元主体

17.3.6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

17.4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

17.4.1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过程监控的主要环节

17.4.2单项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过程监控

17.4.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内部监控

17.4.4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外部监控

17.4.5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监控的方法和途径

17.5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17.5.1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性质

17.5.2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工作机理

17.5.3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改进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17.5.4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17.6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的质量保障

17.6.1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的性质特点

17.6.2企业学习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

17.6.3企业学习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17.7大学质量文化的建设

17.7.1大学质量文化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17.7.2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原则

17.7.3大学质量文化的精神层面建设

17.7.4大学质量文化的制度层面建设

17.7.5大学质量文化的行为层面建设

17.7.6大学质量文化的物质层面建设

17.8质量保障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17.8.1质量保障的合格性与发展性

17.8.2质量保障的标准性与特色性

17.8.3质量保障的全面开展与突出重点

17.8.4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评估

17.8.5工程专业认证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

17.8.6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附录A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478附录B“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

后记

  

部分章节摘录

第5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标准体系与通用标准【本章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是实现该计划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章首先讨论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及其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卓越计划”标准体系的构成,随后讨论了“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制定原则、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在详细讨论“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之前,分别介绍了当前国际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的美国、欧洲和英国制定的工程人才标准,之后依次重点讨论分析了“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硕士层次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和博士层次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并在讨论完每种标准之后又将该标准与前一标准进行比较,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层次通用标准之间的异同。“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高等学校实施“卓越计划”,将为培养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完成卓越工程师需要的基本训练。“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是实现“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培养出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5.1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及其标准体系[1]5.1.1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2020规划纲要》)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20规划纲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第5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标准体系与通用标准要》第一章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于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020规划纲要》第十五章指出,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事实上,在整个《2020规划纲要》中,“标准”二字出现达42处之多,充分说明了标准是国家在2010—2020年期间用来提高、衡量和把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

  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首先,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主要标志。只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准和社会进步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有能力和需要提出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从能力上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首先必须要以各级政府基本的教育投入为前提,因此,只有当各级政府的投入达到足以向全国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出要求时,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才是合乎时宜的,也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相当的水平。从需要上看,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对人才质量、公民素质和科研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会集中表现在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上,从而督促政府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这就体现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其次,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高低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国家教育质量标准是各行各业和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质量上必须达到的,而这种标准必须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对教育质量要求的反映,也就是说,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质量水平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时期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水平必须客观地体现出该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的要求。

  令人高兴的是,在“卓越计划”于2010年6月23日在天津正式启动之后,教育部等部委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在两个重要文件中相继对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继续提出要求,使得制定的国家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项关键性任务。

  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1年7月1日发文,对“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提出具体意见,其中将质量标准建设作为五大任务之首,即要组织研究制定覆盖所有专业类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教育部于2012年3月16日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30条”),其中的第(三)条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定实施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5.1.2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要求,是教育质量的国家保证,是规范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教育管理行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的有效方式,也是国家评价、评估、监测和管理各种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手段。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应该由所有专业类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构成,每个专业类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是国家层面对该专业类在教育质量上提出的最低要求,具有统一性的特征,是相关行业制定本行业该类专业与相关学校制定本校该类专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和依据。

  各行各业均有各自的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它们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和对教育的期待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和类型的不同,仅靠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不可能具体地包含行业之间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专业性和差异性。因此,需要在国家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的宏观框架范围下,由各行各业分别制定反映本行业对人才专门要求的行业教育质量标准,从而形成对所有为本行业培养和提供人才的教育组织的指导。相对于国家教育质量标准而言,行业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各级各类学校在为各行各业培养各类人才时,需要在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宏观要求下、在相关行业制定的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中观框架范围内,制定出满足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特色优势的学校教育质量标准。行业内同一专业的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存在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双重特征,统一性源于该行业制定的专业教育质量标准,这是所有相关学校必须共同拥有的;多样性体现在各所学校不同的服务面向、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特色和优势,代表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将促进行业教育质量标准和学校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出台,而后两者分别是前者在行业和学校层面的落实、细化和拓展,因此,这三者将有机地构成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宏观层面的标准,提出了各类专业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指导和统领着行业和学校层面标准的制定,是行业教育质量标准和学校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和依据;行业教育质量标准作为中观层面的标准,以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为基础,包含了行业对各类专业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相对于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其标准水平要更高,标准内容要更具体;学校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微观层面的标准,是在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指导下,以行业教育质量标准为基础,涵盖了学校对各类专业教育质量的要求,相对于行业教育质量标准,其标准水平要高,标准内容应该具体到可操作、可实施、可评估和可检查的程度。

  “卓越计划”的标准体系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而提出的。

  5.2“卓越计划”标准体系的构成

  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标准体系由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标准三个层面构成。

  通用标准: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家标准,通用标准的制定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通用标准是国家对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宏观上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是行业制定各个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根据和基础,是制定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

  行业标准:又称行业专业标准,是各行业主体专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达到的中观要求,包含本行业内若干专业的专业标准,它不仅是对通用标准的具体化,还应体现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应由各专业委员会与工业企业界一道根据通用标准制定。

  学校标准:又称学校培养标准或学校专业培养标准,是各个学校在通用标准的指导下,以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的校内各个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体的、可落实、可检查、可评估的标准。在学校标准中,应包含体现各校办学优势的特色标准,特色标准应反映出各校特有的、难以模仿的、长期积累的、优于其他院校的并得到社会公认的办学优势,由各校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并结合办学定位、办学目标、服务面向和行业特点制定。学校标准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制定“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的依据;二是制定“卓越计划”参与专业学校毕业标准与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标准;三是教育部和行业部门评估检查“卓越计划”实施情况的根据。

  由于学校标准是以行业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又以通用标准为根据,因此,学校标准所提出的要求要包容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所提出的要求要包容通用标准,这三个层面标准间的关系如图5.1和图5.2所示。

  图5.1“卓越计划”三个标准之间的关系图5.2“卓越计划”三类标准之间的关系图与工程专业认证仅考虑本科层次所不同的是,“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因此,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应分别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由此形成了由三种类型和三个层次构成的“卓越计划”完整的标准体系,如表5.1所示。

  ……